戴炳
注释:高远的胸怀超然尘世之外,山林之上三间小屋静静地矗立。绿树环绕村边的树木,青山在海上漂浮。目力所及天穹变化无穷,心境平静地感受到大地的宽广与悠闲。鸥鸟知道人们的快乐,忘却机巧也来此往来。 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高旷的情怀和恬淡的心情,描绘了野亭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借此抒发了自己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思想感情。 首句“高怀抗尘外”,写诗人的志趣不在俗世之中
柴门通草径,茅屋桂枝间。 柴门通向草径的小道,茅屋旁种着桂枝。 修竹连翘木,高松续断山。 挺拔的竹子与连翘树相依,高大的松树与续断相连。 仰空青荫密,扫石绿花斑。 仰望天空,绿荫密布;踏步石上,绿花斑驳。 傍涧牵牛饮,白头翁自闲。 靠近小溪,牵来牛饮水;老翁自在悠闲。 赏析: 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山村宁静的生活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入微的刻画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幽栖得真趣,隙地巧经营。 - 注释:隐居生活找到了真正的兴趣,利用零碎的地方巧妙经营。 - 赏析: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这种境界只有在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相处时才能体会到。同时,他也巧妙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2. 花竹有和气,林园无俗情。 - 注释:花草树木散发着和谐的气息
秋晚 西风澄晓气,凝观惬幽情。 草润蛩声滑,松凉鹤梦清。 吟怀依水静,病思得秋轻。 忽忆登高近,循篱看菊英。 注释: 1. 西风澄晓气:秋风清新澄澈,如同早晨的气息。 2. 凝观惬幽情:静静地观赏,心情愉悦而满足。 3. 草润蛩声滑:草地上的虫子叫声清脆悦耳,仿佛随着微风在耳边滑动。 4. 松凉鹤梦清:松树凉爽,仿佛与鹤的梦境一样清晰。 5. 吟怀依水静:诗人的心境随着水面的平静而宁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作品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艺术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赏析。“田园深有趣,已分隐柴扃”,这两句写对田园的向往之情。诗人对田园生活充满向往,认为田园生活深有趣味,于是决定隐居田园,归心似箭。诗人用“柴扃”来代指柴门,表现了诗人归隐的决心。 第二联“老去情多感,春来梦少灵”,这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升华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乡村的景色和农人的生活。下面是对每一行的解释和注释: 1. 夏初郊行:在夏季开始的时候,作者外出郊游。 2. 晴雨天难测:天气变化无常,无法预测是晴天还是雨天。 3. 寒暄气未齐:早晚温差很大,空气中的湿气也不均匀。 4. 连村多绿树:周围的村庄有很多绿色的树木。 5. 终日啭黄鹂:鸟儿整天都在鸣叫,特别是黄鹂。 6. 田水冲塍断:田地里的水流冲击着田埂,使得田埂断开。 7.
这首诗是一首写隐逸生活的诗。它表达了诗人在僻静的环境中远离尘嚣,享受着清闲自得的生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心情。下面将逐句解释这首诗: ```markdown 僻居 —— 隐居于偏僻的地方,远离世俗喧嚣。 地僻尘嚣远 —— 这里的“地僻”指的是环境偏僻,而“尘嚣远”则形容周围的噪音和纷扰已经远离。 身闲趣味深 —— 尽管身处僻静之地,但生活却过得非常悠闲自在,内心的乐趣非常丰富。 清池涵竹色
注释: 结屋新亭好,登临雅兴长。 结屋建新亭,登高远望,兴致盎然。 心融八窗白,尘隔九衢黄。 心灵与八窗的白色融为一体,尘世与九条道路的黄色相隔。 泛菊金英碎,尝粳玉颗香。 泛舟观赏菊花盛开,品尝粳米散发的香气。 更期梅着蕊,来赏小春光。 期待着梅花绽放,欣赏春天的美好时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登临新亭、赏菊品粳的诗。诗人通过对新亭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全诗语言优美
夏曼卿新建了一座楼,名叫“潇湘片景”。他前来求画,并索要诗作。 有了这层楼足矣,我就能悠然自得地忘却一切烦恼。 推开窗户仿佛拓开了一片风月之地,压住云层仿佛压断水面和天空。 四周的田野留下了春色,千峰上夕阳明晃晃。 眼前有无穷无尽的美景,哪里还能辨认出潇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从“春郊农务急,野岸水痕高”“蒲渚鸣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