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意象的意思推断出其表达的意境即可,同时要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劝农同幕皆预即事四绝”是说:和农民一起在田间劳作的时候都是预先计划好了的,这四首诗就是当时劳动的情景。 “妥贴轻舆我自便,更施小帐暖如毡”,意思是:轻便的车让我自由行动,帐篷小而温暖如同毡毯。 “前山一阵东风雨,马上诸郎陛楯然”
乌帽持觞鬓似银,近前不怕相公嗔。 未知此日殷勤意,曾到深村作苦人。 注释:乌帽:古代官员戴的帽子,颜色通常是黑色。持觞:拿着酒杯。鬓似银:形容人的鬓发像银子一样白。相公:对别人的尊称。嗔:生气、恼怒。殷勤意:亲切、热情的态度。深村:偏僻的村庄。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田间劝农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亲近百姓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龙湾野店同军校举杯 龙湾是唐代的地名,位于今四川省眉山县。在唐代,龙湾是一个军事要塞,有一座名为龙湾的山,山下有一个小镇,名叫龙湾镇。这里曾经驻扎着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龙湾野店与军校们一起举杯饮酒的情景,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对军事生活的向往。 饮边聊复得元子,坐上安非类蔡邕。 饮边聊复得元子,意思是在喝酒时聊到自己的孙子
题:吴以让长国,让亡吴亦随。 译文:吴国之所以能容忍长国的繁荣,是因为长国的存在让吴国得以苟延残喘。而长国的灭亡,也正因吴国的软弱无能。 关键词解释与诗中意境分析: 1. 吴以让长国:这里的“让”字,表达了吴国对长国的宽容和忍让。吴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不得不容忍长国的繁荣,这种策略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有时甚至成为牺牲小国利益以求自保的策略。 2. 让亡吴亦随:“让亡吴”
【注释】 维扬:即扬州。维扬之役:指北宋与金军在扬州城下进行的一场战役。浩堂:指苏轼的字。拨赐巨舟:指朝廷赐给苏轼大船。易小者:指苏轼将大船换成小船。 美哉:赞叹词。不济如此水:不能渡过如此宽阔的水,意谓渡江困难。巨川有楫春万里:大河上划船,春天可以行万里。巨川:大河,长江。楫:船桨。春:比喻时间漫长。 空贻魏瓠拙用大:白白留下无用的大船,魏瓠(lù)是古代一种没有实用的东西。魏瓠拙用大
【注释】 须溪:指宋杨万里,他号诚斋,晚年退居信州上饶县的须溪。 叶宋英:诗人的朋友。 介:这里作“借”讲。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朋友叶宋英相互酬答之作。诗中以幽默的语言讽刺了友人的无理取闹,表达了作者不卑不亢的态度。前两句写诗人到友人家时,门前有三斗尘,友人正午时在午睡(托朝真),用夸张的说法,形容友人的懒散,后两句是说友人借机发牢骚,说什么乘肩鼻涕关何事,试看斤风向郢人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盛气劘骚垒 - 释义: 以旺盛的气势冲击骚人的壁垒。这里指诗人用诗歌来挑战传统,挑战权威。 - 关键词: 盛气、劘骚垒(摩挲骚人壁垒) -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自信和不屈的精神,他相信自己的诗才能突破传统的束缚,挑战旧有的文学壁垒。 2. 长歌历杜藩 - 释义: 唱着长歌跨越杜甫的藩篱。这里的“杜藩”是指杜甫的藩篱,即文人之间的争论或流派之争。 - 关键词:
注释: 1. 萱径携筇:带着筇杖,在萱径上闲走。萱径,指通往墓地的路;筇(qióng),竹制的手杖。 2. 松下无喝道:在松树下听不到吆喝声。道,通“导”,引导、引路。 3. 言树聊蠲忧:与树木聊聊天,排解心中的忧愁。言,说;蠲,消除;忧,忧愁。 4. 谁知赤藤杖:又怎么知道这是一根红色的藤杖。 5. 独倚万古愁:独自靠在那把万古的愁思之上。倚,依靠。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墓地行走时所写
注释:想要在梅树边上说出我的心事,放飞的白鹤已经经年不回。寒日碧云无限情意,却只能对着湖山沉默无语。 赏析:这首诗以“题和靖祠”为题,是作者对和靖(即林逋)的颂扬之情。诗人在和靖祠前,面对一片梅花,思绪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七绝来倾吐自己的感慨。首句点明诗人要在寒梅下倾诉心事;二句写白鹤放飞之后久久不回来,暗寓诗人对白鹤的依恋之情;三句描绘了一幅寒日碧云图,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思乡之情
注释:尊贵的宾客来到我的幽居,每天面对田野上的农人,我听得见桑麻等农作物的声音,却比不上听到他们谈话的内容。 我惊讶地发现早晨来了许多富裕的新事,因此允许贵客随意经过。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田园中与客人交往的情景。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与野人们的亲密关系,以及他对农田生活的熟悉;后两句写诗人对客人的到来充满惊喜之情,并欢迎客人的到来。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态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