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夜宿吴原博太史修竹馆时与陈玉汝别(其一),顾惭鹑与鴳,不随黄鹄飞。 注释:在夜晚住宿于吴地的原野上,我遇到了博学的太史修竹馆主人。此时,我与他分别,心中充满了惭愧之情,因为自己就像鹌鹑和鴳鸟一样,不敢像黄鹤那样自由自在地飞翔。 译文:在夜晚的吴地原野上,我遇见了博学的太史修竹馆的主人。此时,我与他们分别,内心深感惭愧,因为我如同鹌鹑和鴳鸟那样,不敢像黄鹤那样自由自在地飞翔。 赏析
诗句:游宝石山有怀旧游诸友 其三 译文:我在宝石山游历,怀念过去的朋友们。 注释:宝石山: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境内,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怀旧:怀念过去的朋友。游诸友:指过去的朋友们。诸友:泛指朋友。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的怀念之情。他在宝石山游览时,怀念起过去的朋友们,感慨时光荏苒,友情长存。这种怀旧之情,既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反映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
夜宿吴原,博太史修竹馆,时与陈玉汝别。其七 各各重自爱,冀以奉前规。 注释:每个人都要好好爱惜自己,希望能够遵循先前的规矩行事。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友情和期待的诗。作者通过描绘夜晚在吴原的修竹书馆中与朋友别离的情景,传达了对朋友们深深的关怀和期望他们能够遵守自己的规矩。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重视以及对朋友的期望,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注释】 山灵:山神。逋客:指隐居不仕的人,这里指谢灵运。阴云:乌云密布。 【赏析】 诗人以“游宝石山有怀旧游诸友”为题,写了一首七律诗。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说:山中的神灵谢绝了我这个隐居不仕的游人,乌云密布笼罩着整个山林。后两句是说:山中的幽静令我十分喜爱,但我又留恋那群与我一起出游的朋友。 全诗写得平实自然,朴素无华,却能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山水之游的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注意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后逐句解读诗句的意思,同时还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典故来准确全面地理解。这首诗是诗人夜宿友人吴原博修竹馆而作,与陈玉汝别后有感而发。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岁暮”指一年将尽。颔联写诗人入城后,心情郁结,徘徊不已。“揽衣”即拂袖,表示愤懑不平。颈联用典抒发感慨,诗人以古人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
夜宿吴原博太史修竹馆时与陈玉汝别 其五 出处自有时,人生安得偕。 注释:出处自然有定数,人生岂能长久相伴。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忧虑。诗中“出处自有时”意味着每个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有既定的命运,无法改变。“人生安得偕”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伴侣的渴望,希望有人可以陪伴一生一世。整首诗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哀愁,让人不禁深思
【解析】 “舟中偶成”是题目,点出了全诗的主要内容。首联“细草绿侵沙岸,野花红点青山”,写的是诗人在舟行江上时所见之景。细草青绿,伸向岸边,野花点缀着碧绿的山冈,这两句诗写出了江南水乡春光明媚,生机勃勃。颔联“短棹自随流去,暮禽相与诗还”,写诗人的所见。“短棹自随流去”,意思是说船随着水流飘荡而去。“相与诗还”,意思是说诗人与鸟相互唱和。颈联“细草绿侵沙岸,野花红点青山”中的“细草”
诗句原文: 绿树原头浅草,青山谷口飞花。 记得南湖良夜,月明曾载琵琶。 译文: 在绿树丛中,原头的草地是那样柔软而清新,山间的谷口,花儿随风飘散,如同彩色的雨点。 记得那年我曾在南湖畔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月光如洗,我还曾弹奏起琵琶。 注释: - 绿树原头浅草:描述了一片宁静的原野,绿色的树木环绕着地面,草地上的草色显得格外淡雅。 - 青山谷口飞花:描绘了山谷口的飞花景象,给人一种春天即将来临
【注释】 晤:会面。傅上人:僧人傅善祥,号上人,与陆游同为太学同学。山中:宝石山,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冷泉亭:又名“亭亭”,在山下,是宋代诗人苏東坡的别墅,以泉水泠冽而得名。猿:指猿猴声。几场:几次。梦:指春梦。祗(zhī)园:祇园寺,在今杭州灵隐寺附近。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1190年(宋孝宗淳熙七年),当时陆游正闲居家乡山阴,与同乡好友傅上人相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太湖东与海相通,大浪掀天难使篷。 今夜且来洲里宿,明朝又怕日高风。 【注释】 震泽:今江苏省苏州市,古代以盛产竹而得名。竹枝词:一种流行于巴蜀、楚地的曲调诗。竹枝:即《竹枝》,是一种民间歌曲形式。送:赠送。中书李舍人:中书省的官员,此处特指一位叫李舍人的文官。 【译文】 太湖的水与东海相连通,巨大的波浪拍打着船只难以航行。今晚暂且在此湖边过夜,明天又恐怕会被清晨的阳光和微风所伤。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