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言史
【注释】 闲逐维私:随从护送。维私,指护送亲人出外。 向武城:到武城(今属四川),古县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北。 北风青雀片时行:北风中,有一只青色的雀儿飞行了片刻。 孤帆瞥过荆州岸:一叶小舟飞快地驶过荆州岸边。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 瞿塘急浪声:瞿塘峡,三峡之一,位于长江上游,以险峻著称。急浪声指瞿塘峡中激流奔腾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并抒发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
偶题二首·其一 金榜荣名俱失尽,病身为庶更投魑。 春娥慢笑无愁色,别向人家舞柘枝。 注释解释: - 金榜荣名俱失尽:指科举考试失败,未能中举,名声全无。 - 病身为庶:因病而地位低下的普通人。 - 投魑:比喻陷入困境或被贬谪。 - 春娥慢笑:春天的月亮(嫦娥)轻轻一笑,形容月色美好。 - 无愁色:没有忧愁的表情。 - 别向人家舞柘枝:在别人家里跳着柘枝舞。 赏析: 这首诗是杜牧晚年的作品
偶题二首其二 得罪除名谪海头,惊心无暇与身愁。 中使不知何处住,家书莫寄向春州。 注释解释: - 得罪除名:因犯错而被贬职或除去官位。 - 谪海头:被贬到海边的某个地方,形容受到严厉的惩罚或流放。 - 惊心无暇:内心感到惊恐,没有空闲的时间。 - 家书莫寄:不要将家书寄往那个地名。 赏析: 此诗通过写诗人被贬海头的遭遇和心情,表现了他内心的惶恐不安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词句来理解,同时要注意诗中景物的描写手法,以及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嘉兴社日”:指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在长安曲江亭举行的盛大宴会。 “消渴天涯寄病身”,意谓身患糖尿病,远谪于天涯荒僻之地,寄身病躯。 “临邛知我是何人”,意思是临邛县知道我是谁?这里暗用汉代司马相如《长门赋》中的典故。
【解析】 本诗的注释: ①游春未足春将度:游赏春天,意犹未尽,春天即将过去。 ②访紫寻红少在家:去拜访那些紫色的花和红色的花,却很少有时间在家里停留。 ③借问流莺与飞蝶,更知何处有幽花:向路过的黄莺和飞舞的蝴蝶打听,更知道什么地方有幽静的花儿在开放。“流莺”即黄莺,“飞蝶”指蝴蝶。“更知何处有幽花”,化用王维《鸟鸣涧》中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欲投人处宿,隔水闻残笛。”的意境。 【赏析】
【注释】山中喜崔补阙见寻:在山中,我很高兴能见到崔补阙。崔补阙是当时朝廷的官员。潜夫:诗人自谓。白屋藜床:用典指隐者的生活。 【译文】在山中,我很高兴能见到崔补阙(即崔颢)。你身着鹿皮袍,头戴鼠尾巾,隐居山中,难道不懂得拜会朝臣吗?我们回到那简陋的屋内,与你的家眷一起生活。老妻虽已老大,但她并不觉得难为情。 【赏析】这首诗写于公元76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时值安史之乱刚刚平息
【赏析】 此诗为作者在席上赠与李尹时写的一首七绝。诗人通过写自己和山中隐士的交往,表达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伛偻山夫发似丝”,以夸张手法描绘了山中隐者的形象。他年老体衰,弯腰驼背,头发如丝般白。这一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位隐者的外貌特征。 颔联“松间石上坐多时”进一步描绘了隐者的生活状态。他在松林中的石头上坐了很久,仿佛已经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一细节描写展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以及隐者的悠然自得
【注释】 ①乱石田:杂乱无章地堆积的石头。②孤本:指和尚,因为和尚没有家室。③凌虚引:凌空而起,引申为高远之意。④袈裟:佛教僧人所穿之袍服。⑤碧玉:青绿色的玉石,这里指碧绿的竹叶。⑥轻粉:即“轻粉”,一种白色的粉饰物,用来涂在竹叶上使其显得更绿。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僧尼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以“乱石”起头,写竹林生长在杂石堆中,突出其环境恶劣
夜入简子古城 远火荧荧聚寒鬼,绿焰欲销还复起。 夜深风雪古城空,行客衣襟汗如水。 译文: 深夜里,远处的灯火闪烁不定,仿佛聚集着阴森恐怖的鬼魅,绿色的火焰在即将熄灭时又重新燃起。深夜里的古城,风雪交加,空旷无人,行人的衣服上沾满了汗珠。 注释: 1. 远火荧荧聚寒鬼 - 遥远的火光闪烁不定,好像聚集着寒气和鬼魅一样。 2. 绿焰欲销还复起 - 绿色的火焰在即将熄灭时又重新燃起。 3.
【注释】 岧岧:高峻。 香积:即香积山,位于今江西吉安市万安县境内,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凌空翠:形容香积山高耸入云,云雾缭绕。 诸佛字:佛教中常用“佛”来称呼菩萨等,此处指山鸟在鸣叫时仿佛呼唤着什么。 【译文】 山顶上香积山上的树木繁茂,云雾缭绕,犹如天上的名花降落到了幽静之地。 老僧与我相望无言,只有山鸟在啼叫着仿佛在向诸佛祈求些什么。 【赏析】 此诗描写了香积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