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晦
以下是这首诗《和黄后溪翁七夕月下闻笛》逐句的详细翻译,包括注释和赏析: 1. 诗句解读: - 绛河垂地七襄回:绛河(指银河)仿佛垂落至地面,形成七个弯弯的回环。 - 弦月无云半壁开:弦月(新月)在没有云朵遮挡的情况下,只有一半的天空亮起。 2. 译文: - 在七夕之夜,银河低垂到地面,形成了七个弯曲的回环,明亮的月亮悬挂在天空中,只有一边被云彩遮挡。 - 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是《折柳》曲调
汲江亭中秋得江字 云雨黄昏无处所,虚亭凉色满空江。 客中良夜秋三五,水底青天月一双。 露气凝珠依玉树,桂花飞霰落银缸。 相看况有同心在,弄影酣歌坐竹窗。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之夜的诗作。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中秋夜晚图景,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第一句“云雨黄昏无处所”,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夜的天空景象。乌云密布,雨水倾盆而下,使得整个天空都变得昏暗无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比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本诗首联描绘陵园景色;颔联描写陵园内祭祀活动;颈联写祭祀时天地自然之景;尾联写皇帝祭祀时的哀伤之情。最后分析作者的感情。 1. 首联“金城西北万山头,翠积云蒸碧水流”
注释: 1、系单于颈:指要缚住匈奴首领的脖子。 2、长绳铁缕丝:形容铁索连环,十分坚固。 3、出塞人应笑:指当出塞的人们看到这一情景时会笑出声来。 4、入关世始知:指人们进入函谷关后才知道这是一场空忙。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友人武举去边疆赴任而作的。诗人以“欲系单于颈”起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的志向。接着,诗人又以“出塞人应笑,入关世始知”两句,抒发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注释】 太清阁:山中之楼。 山下看山半在天,山巅高阁更堪怜:从山下仰望山顶的高楼,只看到它的一半在天空中,显得十分可怜。 四更海日生檐瓦,六月林风飒绮筵:夜深时海面上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屋瓦,六月间山林中的凉风飒飒地吹拂着华丽的筵席。 空外白飞何处雨,掌中绿绕半城烟:高空中的云彩白茫茫地飘荡着,不知何处下雨;手中握有的绿色丝线缠绕着半城的烟雾。 当时同此开窗坐,一鹤翛翛若个边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自筑书台读五车” - 关键词注释: - 自筑: 亲自建造。 - 书台: 读书的场所,此处指自己亲手搭建的书台。 - 读五车: 形容阅读量极大,五车可能是指书籍的数量或容量,比喻涉猎广泛。 - 译文: 我亲自建造了一个读书的地方,可以阅读到大量的书籍。 2. “锦屏千叠护残霞” - 关键词注释: - 锦屏: 用彩色丝绸做成的屏风。 - 千叠: 数量众多,层层叠叠。 -
诗句原文: 高楼夜伴山中宿,清磬寥寥百草芬。 巢鸟近人飞始觉,岩僧隔竹语相闻。 译文: 深夜里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与山中的寺庙共眠,四周只有远处的钟声和草丛中偶尔传来的虫鸣,显得格外宁静。忽然听到一只鸟儿掠过的声音,我才意识到已经是凌晨时分。在这寂静的山林中,我听到了僧人在竹林中的诵经声,虽然相隔遥远但清晰可闻。 赏析: 诗人以“高楼夜伴山中宿”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夜深人静之时
【注释】 暮:傍晚。余干:古县名,今属江西省。刘随州:刘禹锡的别号。 杨叶青青柳叶齐:形容杨柳枝繁叶茂。 烟村渺渺楚江西:烟雾蒙蒙的村庄隐隐约约在楚江西边。 湖边:指鄱阳湖一带。连天绿:形容湖边草木茂盛。 春禽:春天鸣叫的鸟。尽日啼:整天不停地啼叫。 渡水暝云千片落:夜渡湖水时,满天云雾纷纷落下。 到城新月一痕低:到了城下,只见一轮新月低悬。 游人:诗人自己。元自耽风景:本来就是喜爱这风景。耽
水上虚舟得开字 小艇漂浮不定时开,鸂鶒与鸥鹭共徘徊。 乱余野渡行人少,雨暗江村钓者回。 烟浦风多如落叶,沙汀水浅似胶杯。 庄生同是身无系,浪迹漂摇两度来。 注释: 水上虚舟得开字——水上的渔船可以自由启航。 小艇浮浮定复开——形容船随波逐流,忽上忽下的样子。 筜祇鸂鶒共徘徊——只有鸂鶒和鸂鶒在湖边徘徊。 乱余野渡行人少——乱后,渡口人很少。 雨暗江村钓者回——渔夫被雨淋湿了,回家去了。
登道楼怀石山公 绿发称生今秃翁,道楼犹自故时雄。 伤心十载论交地,极目千峰洒泪中。 碧海还生杯底月,青山不断笔头风。 通家幸汝诸贤在,惭愧知音负乃公。 注释: 1. 绿发称生:指年轻时头发茂盛,现在却已经秃顶了。 2. 道楼犹自:仍然像从前那样雄伟。 3. 伤心十载:指与石山公的交往已历经十年。 4. 极目千峰:指极目远望,眼中只有千座山峰。 5. 碧海还生杯底月:比喻酒杯里的月亮如碧海一般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