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谓
《江上雨》 【注释】江:指长江。下藓矶:在长满青苔的矶石上垂钓。家:家乡。渡头:渡口,渡口旁的村庄。冲湿:水浸湿了。碎声:雨打落花的声音。繁点:雨点密集的样子。披衣:披着衣服。蓑衣:用草或棕皮制成的雨衣。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任夔州司马时所作。诗中写了一个渔翁在江边钓鱼的情景。 首句“雨惊鱼食钓翁归”,写诗人听到雨声后,感到惊讶,于是收起鱼竿回家
【注释】 “嫩云”句:山色青翠,像新画的云霞,参差地布满了树梢。 “忽见”句:忽然看见千重山峰豁然开朗,令人顿生所思。 “酷爱”:十分喜爱的意思。 “难题”二句:面对难题时,我想起古人写的诗来解忧排愁。古人写诗常以山水为题材,抒发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历大好河山之后,心情舒畅之时所作。前两句写所见景色,后两句抒发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语言质朴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桂林资圣寺 - 描述的是位于广西桂林的资圣寺,这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佛教圣地。 2. 八桂提封接九疑 - “八桂”通常指代广西地区,“提封”意味着边界或范围,“九疑”是古代传说中的山名,这里指的是与桂林资圣寺相邻的地域。 3. 宝坊游览负心期 - “宝坊”可能是指寺庙内部的装饰或设施,“游览”表示参观,“负心期”暗示着游客在寺院中期待某种特别的体验或感受。 4.
【诗句解读】:这首诗是诗人在与某位僧人相遇后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敬意以及对佛教的信仰。 【译文】:仲夏时节,我在路上遇到一位从□道□华严山主正师上人那里来的僧人。今天他忽然来到我这里,而且他说要给我带酒来。这位僧人穿着破衲衣,却能过人的生活。我很可怜他,但他却非常忙碌。我想在江上行船忘记自己的生命,但这位僧人却在山中求寺取名。当我回到寺庙准备修行时,我的心还在飘荡,没有定住。我布施金钱
【注释】: 密缄龙焙火前春,翠字红绡熨眼新。 品味至高谁合得,双林树下上乘人。 密缄指用密封的信封封好,龙焙指用龙焙制的茶叶,火前春是说春天刚过,茶还没有完全变热。“翠字”指用翠鸟羽毛写的“龙焙火前春”几个字,“红绡”是用红丝织的绸缎,熨眼新是指熨眼睛的时候,感觉非常新鲜。 品味指品尝味道,至高即最高,合得即能够相配。双林指双林寺,上乘人指有上乘道行的僧人。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注释: 我听说家乡的人说刺桐,它的叶子先花开花后才结果。 我来到这里非常忧心百姓的生活困苦,我只喜欢那青翠的刺桐树,不喜欢红色的花朵。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看到泉州的刺桐花开后有感而写的。他听到乡人说“叶先花发始年丰”,即刺桐的叶子在开花之前就开始茂盛了,因此一年中就有很多果实了。诗人对此感到高兴并赞叹道:“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意思是说,我现在来到这里是为了关心民众的生活
【注释】: 1. 今到崖州事可嗟:现在我到了崖州,事情可真让人感慨。 2. 梦中常若在京华:我常常在梦境中仿佛回到了京城。 3. 程途何啻一万里:路途遥远,何止是一万里。 4. 户口都无三百家:人口稀少,没有三百户人家。 5. 夜听猿啼孤树远:夜晚听到猿猴的叫声从远方传来。 6. 晓看潮上瘴烟斜:早上看到潮水涌上瘴气缭绕的岸边。 7. 吏人不见中朝礼:官吏们看不到朝廷的礼仪。 8.
【注释】: 出城数里即青山,路入青松白石间。 只合步行寻石径,不宜呵喝入松关。 【赏析】: 这是一首写游历山水的诗。首两句写山中景色,次两句写游览方式,后两句写游览的感受。“只合”二句是说,只有闲人才能悠然自得地去欣赏这些美景;如果用命令的语气去呵叱、催促,那就会破坏了观赏时的宁静心情
【注释】 ①赭(shàn)桐:一种树木,叶子大如桑叶。佛桑:即桑,这里指桑树。②披襟处:指可以解开衣襟的地方。③下程:此处指旅途的下一段旅程。④披襟:解衣而坐。⑤赭:赤褐色。⑥佛桑:即桑,指桑树。⑦披襟:解衣而坐。⑧下程:此处指旅途的下一段旅程。⑨桑梓:故乡。⑩下程:此处指旅途的下一段旅程。⑪桑梓:故乡。⑫下程:此处指旅途的下一段旅程。 译文 山路上没有荫凉,驿道又长又热;海风吹来热浪扑面而来
公舍春日 绿杨垂线草铺茵,触处烟光举眼新。 一品也须妨白发,千金莫惜买青春。 莺声圆滑堪清耳,花艳鲜明欲照身。 独向此时为俗吏,风流知是不如人。 注释: 1. 公舍春日:指春天的公家住所。 2. 绿杨垂线草铺茵:绿树垂下的枝条,像丝带一样柔软地铺在草地上。 3. 触处烟光举眼新:到处是清新的烟雾和光亮,眼睛看得都有些发花。 4. 一品也须妨白发:即使是高官贵族也需要避免变白的头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