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凯
【注释】: 元戎:古代指军队的最高统帅或主将,这里代指将军。旌旆(jīng huì):古代用五彩丝绳做的装饰旗子,这里借指战旗。三万里:形容距离遥远。烽烟未熄:指边疆烽火连天,战事不断。肯:岂肯。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边塞诗。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幅壮阔的军旅画卷,表达了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崇高敬意和对他们艰苦生活状况的深深同情。 首句“出塞”,点明全诗的主题
诗句解读与赏析: 1. 诗句原文: 时平塞外野苍苍,休息三军艺稻粱。 耕凿已堪忘帝力,不知何地是沙场。 2. 注释: - 时平塞外野苍苍:描绘了边疆的景色,一片宁静而广阔的景象。 - 休息三军艺稻粱:表达了军队在此时得以休息,从事农业生产,享受丰收的喜悦。 - 耕凿已堪忘帝力: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劳苦,如今通过农耕劳作已经能够忘记。 - 不知何地是沙场
通过赏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军 中 乐 二十 首 有序》中的第三首诗。本诗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和战争情景的乐府诗,通过对雁门关外战场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唐朝与周边藩镇之间战争的激烈场景。以下是具体诗句及其含义: 1. 云中不闭雁门关:描述的是雁门关在云雾缭绕中的壮丽景象,象征着边境的宁静与坚不可摧。 2. 蕃骑寇边三百万:反映了吐蕃等边疆民族对唐朝边界的大规模侵犯,数量之多,形势之严峻。 3.
【注释】 ①亭障:古代边关的城堡和烽火台。巉岩:险峻。盛秋:农历八月,即秋季。都护:汉代称边疆地区的最高长官为都护。肃临:严肃地处理。戎:战争。渔阳:郡名,在今天津市蓟县。阴山:山名,在今山西、内蒙古一带。积雪中:指阴山之巅白雪皑皑。 译文: 边塞的城堡陡峭险峻,映照着夕阳中的烽烟。秋天的时候,边关的长官严肃地对待战争。渔阳郡外,凛冽的寒风凝成一片片的霜雪。 赏析: 此诗描写了边关的景象
【注释】 与客:和客人。竹下:竹林之下。分得深字:指在竹林中听到的幽深之声。 【译文】 白云飘不去,翠绿的山色从深谷中飞出。 潇湘来的美女与我弹起素琴。 【赏析】 这是一幅清新秀丽的风景画。诗写于作者居处附近,是一首即兴之作。全诗写景抒情,情致自然,语言清丽,音韵和谐。诗人以“深”字为题,意在描绘一幅幽美静谧的景色。“白云留不住”,表现了大自然的变幻无穷;“翠霭飞自深”,则写出了山色的秀美
注释:在寂静的夜晚对着月亮怀念远方的老朋友。北方的大雁飞到了高高的天,山中的桂花落在了清冷的夜晚。我所思念的人在万里之外的他乡,只有这明亮的月光陪伴着他。 赏析:这是一首思人怀乡诗。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着月亮怀念远方朋友,通过写景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以“朔雁、明月”作为时间与空间的载体,将诗人的思绪由现实带入到遥远的过去,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最后达到高潮
注释:在山中,藤萝遮蔽了太阳和月亮,使得整个房间都显得清凉;我赤裸着头靠在松树旁,飞瀑从山岩上流下来。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之一。全诗描绘了夏日山中的景象,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和生机勃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词原文: 莲花幕里笔如椽,横槊雄词邺下传。 却笑李陵非国士,创为儿女别离篇。 注释: - 莲花幕:指代战场或军事场合。 - 笔如椽:形容文思敏捷,写作迅速,如椽大笔。 - 横槊:持长矛,古代的一种武器。 - 邺下:古地名,此处指东汉末年曹操在邺城建立的政权。 - 李陵:即李陵,西汉时期的将领,因其被汉武帝误认为叛将而投降匈奴,后被处决。 - 国士:指忠诚、有才能的人。 - 儿女别离篇
军中乐二十首有序其八踏鞠,唐代诗人张元凯所作。此诗描绘了一个在军中欢快的蹴鞠场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和快乐。下面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 诗句一:“鞠室才穿约佽飞,香尘浮处曳单衣。”这里“鞠室”指蹴鞠场地,“才穿”暗示着场地刚刚搭建完毕,“约佽飞”形容士兵们如同飞翔一般迅捷,“香尘浮处”则描绘了蹴鞠时尘土飞扬的景象。 - 诗句二:“晏安只恐髀生肉,且试轻蹻掣绛帏
诗词名句“善马群空宛贵人,执驱校尉拜官新。试将紫燕平原猎,却使苍鹰望后尘。”出自明代张元凯的《军中乐二十首有序 其十二 骑》。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战场上的壮观景象与将领的英勇,同时也透露出古代军事文化的一部分。具体分析如下: 1. 关键词解读: - 善马群空:形容战马众多且优秀,为军队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持。 - 宛贵人:指代尊贵的将领或贵族成员,通常在战争中担当重要角色。 - 执驱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