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操
注释:马儿在金饰的马笼头下摇摇晃晃,好像在嘶叫;人们争先恐后地抢着摘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图,生动地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场景。首句通过“马摇”和“嘶村墅”,形象地表现了马儿在田间自由奔跑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农村生活的悠闲自在。次句用“人抢”和“落野田”来描绘人们争相采摘花朵的场景,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乐趣和活力。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这是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熟悉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情感。本首诗的作者不详,内容是诗人对洛阳春天景色的描述,表达了他对此美景的喜悦之情。 “帝里山河景莫裁”中“帝里”指的是长安,“山河”指代洛阳;“景莫裁”意为风景无法裁剪,这里表达的是诗人对洛阳美景的喜爱和赞叹。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分飞南渡春风晚,却返家林旧业空。 - “分飞”指夫妻或情侣分离,“南渡”可能指的是向南迁移或南行,“春风晚”表示春天已晚,暗示分离的季节。 - “却返家林旧业空”意为返回家中(林)发现旧时的事业或产业已经空空如也(空)。 2. 无限离情似杨柳,万条垂向楚江东。 - “无限”强调离别之情的深远和无尽,“杨柳”是常见的春天植物,常用来比喻离别之情。 -
这首诗是诗人在朝为官时的自勉之词,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期望。 首联“上李昉相公”,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李昉的弟子,同时也是他的门生。这里的“相公”指的是李昉,一个著名的官员,诗人对他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颔联“文章敌手更无人”,诗人用“对扬旒冕如僚友,下直门阑似隐沦”来表达自己与李昉之间的师生情谊。在这里,“旒冕”指的是皇帝的龙袍,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的意象进行赏析。 本题要求考生对《并州道中》一诗进行赏析。 “从军无住计,近腊塞门行”,首句写随军出征无固定计划,临近腊月就要出征了。 “风劈面疑裂,冻粘髭有声”,风吹在脸上,感觉像是要裂开,胡须上结了冰,好像能听到声音。 “太阳过午暗,暮雪照人明”,太阳落山了天变暗了
【注释】: 上李昉相公:为李昉所写的一篇祝寿诗。李昉是唐朝后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官员,官至宰相,曾担任翰林学士,与王珪、张齐贤、宋湜并称为“四学士”,以擅长文章著称。 弱冠 :指二十岁时,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表示成年。 登龙 :指进入官场。 粉闱 :指科举考场,闱即宫门。 清贵古来稀 :清贵指的是清高而尊贵,古来稀意指难得一见。 诏草 :皇帝的诏书。 朝天去:朝见皇帝。 头上宫花
【注释】 悬钩:钓鱼。圣朝:朝廷。霍嫖姚:指西汉名将霍去病。锦衣:华丽的衣服。香重:香气浓烈。垂足:下垂脚跟。玉带:玉制的腰带。光寒:发冷。绕腰:围绕腰间。秣马:喂马。暖思:思念。秦地草:指关中平原的良田。弦弓:拉弦射箭用的弓。秋忆:秋天怀念。雁门雕:雁门关的雕饰。清时:太平时期。闲却:放弃。英雄兴:英雄气概。笙歌:吹奏乐器,如笙、箫等。掷酒瓢:倒酒的器具,如壶、杯等。 【赏析】
注释: 黄葵:这里指的是黄色的菊花。 昔年南国看黄葵,云鬓金钗向后垂。:回忆当年在南国欣赏黄葵花的情景,那时的我,头戴云鬟,身插金钗,低头观赏那盛开的黄花。 今日林容篱落下,秋风寂寞两三枝。:现在看到那些被风吹落的花枝,只有秋风在陪伴它们,显得有些寂寞。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现在的孤独感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景色,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之情。同时
这首诗是李白送别朋友南归,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厚友情。 解析与注释: - 相送当摇落:“摇落”在这里指的是秋天的景象,象征着离别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在送别之时的凄凉感伤之情。 - 孤舟泛渺弥:“渺弥”形容水波浩渺,“孤舟”则指作者本人或友人的船只。这里的“泛渺弥”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和友人乘坐的小船在宽阔的水面上飘荡的情景。 - 去帆看已远:“去帆”指的是离去的船帆
【注释】 游边上:游子在边境上。 佩剑游边地,悲风卷败莎:手持长剑在边塞游荡,悲风吹过,败落的莎草纷纷飘落。 雕饥窥坏冢,马渴嗅冰河:饥饿的猛禽窥探着被毁坏的坟墓,口渴的马在寒冷的冰河里寻找食物。 塞阔人烟绝,春深霰雪多:边境辽阔,人们踪迹稀少,春天到来时大雪纷飞。 蕃戎如画看,散骑立高坡:看着远处如同画一般的蕃族士兵,骑马站立在山坡上。 【译文】 手握剑柄在边塞游荡,悲凉的秋风扫过凋败的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