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梅
注释: 抛琴将半载,废卷亦三旬。 抛琴:放下琴,指放下了文人的雅兴。半载:半年时间;三旬:三十天。 势逼难通隐,时艰枉率真。 势逼:形势逼迫;通隐:隐居于世;时艰:时局艰难;枉率:曲意逢迎。 干戈生咫尺,乡社痛湮沦。 干戈:战争的兵器;咫尺:很近的距离;乡社:故乡和邻里;湮沦:沉没、埋没。 拨乱诚无术,劳劳愧此身。 拨乱:平定战乱;无术:没有办法;劳劳:自谦之词;愧此身:感到惭愧,以身相许。
【注释】 过凤山崎:经过凤山的山丘。癸丑:指唐宪宗元和九年(814)。 遥村近:远村,远处的村庄;近:近邻。群峰似画屏:群峰,众山峰;似画屏,像一幅幅屏风。野田春水白:野田,荒野中的田野;春水,春天里的水流。山坞暮烟青:山坞,山谷里的深谷;暮烟,傍晚的炊烟。倦鸟知休息:倦鸟,疲倦的鸟儿;知,知道;休息,休息的地方。长松入杳冥:长松,高高的松树;杳冥,深远幽暗处。 【赏析】
【注释】 书感 其一 (癸丑) 严冬风雨急,恻恻自怜予。 骨肉雕残后,乡邻丧乱余。 霜寒悲雁阵,路梗绝鱼书。 百感真交集,宵长气莫舒。 赏析: 《书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写自己的遭遇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首联“严冬风雨急,恻恻自怜予”描绘了一幅严酷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严冬的风雨象征着国家的动荡不安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烽烟催劫至(烽火台的烽烟催促着战争的到来): - 关键词:“烽烟”、“催” - 注释:烽火台,古代边防设施,用于发现敌情和传递信息。烽烟,即烽火,是点燃以警示的信号。 2. 膏血烂于糜(鲜血洒在地上如同泥土一样): - 关键词:“膏血”、“糜”(指地上的泥土) - 注释:膏血,形容鲜血流淌。糜,泥土、碎土。 3. 天步艰难日(国家的命运艰难重重): - 关键词
【注释】 过内湖庄:经过内湖庄。癸丑:作者自注:“辛亥(1911年)秋,余客沪上,有‘小住吴门春正暖,一犁耕到草堂前’之句。”此年为癸丑年。 【赏析】 《过内湖庄》是近代诗人陈去病于1911年秋所作。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注释】 感怀 其一 (甲寅) 两髀今生肉,功名事渐休。 流年才转眼,去日几回头。 性直多招谤,情深易惹愁。 鸡虫谁得失,一笑付浮沤。 【赏析】 “感怀”诗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此诗为第一首,作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作者此时已五十有五。 诗的前四句,写自己一生的经历。“两髀今生肉”:意谓如今已是满腿肥肉,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功名事渐休”,是说功名之事已经渐渐消磨殆尽,不再放在心上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方遘乱”、“淮上久遭兵”“庙谟宁失策”“臣力少乾城”是此诗中的重要词语,考生要注意理解其含义。 【答案】 海隅才逢丧乱,河桥又早辞家(“隅”、“辞”解释);烽燧连天起
【注释】 官渡港:指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 暮望:傍晚远眺。 荡桨:摇动船桨。 童稚:儿童。 帆疏:帆船稀疏,像漏网的鱼一样。 瓢:古代一种圆形的舀水器具。 岩树:山中的树木。 秋雨:秋季的雨水。 溪霞:溪边的晚霞。 行吟:行走吟诵。 归故缓:返回故乡的行程较慢。 柴荆:门旁用柴草等搭成的简易栅栏或篱笆。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官渡港登高望远时所创作的即景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登高望远所见的景色
【注释】 生涯:人生。家计:家庭生计,生活费用。吟苦:诗作辛苦、艰苦。都缘:全因。癖:嗜好。万笏:指官位。书城:写文章。干云志:雄心壮志。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生涯甘落寞,家计懒经营”,点明自己虽然有才华,但却不能得到施展,所以感到生活空虚,事业无成,对家庭生计也懒得去经营。诗人在《感怀》中多次提到自己的抱负与现实的落差,此句便是这种落差的体现。 颔联“吟苦都缘癖
六言绝句四首 其三 怪石清流回绕,奇花瘦竹回遭。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诗人以细腻的语言勾勒出怪石、清流、奇花和瘦竹等自然元素,展现了一种和谐而美丽的画面。其中,“怪石”指的是形状奇特的石头,给人以突兀之感;“清流”则指清澈见底的溪水,象征着纯净与宁静;“奇花”和“瘦竹”则分别代表独特的花卉和纤细的竹子,它们的存在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生动的色彩和动感。整首诗通过这些元素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