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繻
泛太湖宿洞庭出石湖 远棹出胥江,旷漭无涯涘。 胥口复胥山,缥缈太湖嘴。 遥遥七十峰,一瞥失岿嶬。 既入太湖中,长天拍一水。 夜宿莫釐巅,高蹑灵威履。 朝来看包山,林屋何俶诡。 泛湖犹泛海,俯仰天尺咫。 及归向横泾,夹岸平如砥。 流水若流虬,连舟若连蚁。 曲折出洞庭,行行几十里。 石桥过几重,犹见洞庭尾。 回望石姥公,相送雨云里。 无限西南峰,露顶不及趾。 我欲认太湖,微茫何处是。 飘忽岂蓬莱
秋试行役感咏 一出台北城,即接铁车路。 万山随转圜,千里失回顾。 虽丧磐石安,却胜舆夫步。 断虹悬空中,驶轮旋飞渡。 翘首望前途,烟云蔽午树。 息驾入城门,似马初停骛。 问我从何来,天风兼海雾。 泱漭整行装,明朝从此去。 一日复一日,行行将到家。 前途已无几,盼望转成遐。 马上有秋色,路上有秋花。 夕阳在树外,反哺有暮鸦。 惊心堂上亲,未谂餐饭加。 入门问老母,依旧两鬓华。 病体虽不康
金山如湘君,中流危插脚。 金山在江中如同湘君一样,中流险峻像要插入脚一样。 大地将变迁,一朝忽起陆。 整个大地将要发生变化,突然之间陆地升起。 嗟我东南天,六鳌不系足。 唉我处在东南之地,六鳌无法系住我的脚。 黑风吹蓬莱,汹涛没大麓。 黑色的风浪吹向蓬莱,汹涌的涛声淹没了山麓。 此失鱼龙性,彼陷鲸鲵族。 这失去了鱼龙的特性,那陷入了鲸鲵一族。 浮沉俱已非,颠倒何其速。 无论是浮还是沉都已经不是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秋从江夏至浔阳,途经安庆时作的。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江南水乡风光,后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抒发壮志未酬之感。 第一二句:自从离开建康以来,这里风景胜似天下。建康即今南京市,是六朝古都,当时是长江下游最繁荣的城市。 第三四五句:千里长江滔滔流来,大都市耸立江边;城头云垒枕着江流,江面上烟雾迷漫苍翠茂密。 五六七八九十句:远望峰峦起伏的皖公山,烟霞缭绕
题谢君生圹 乾坤老去剩残身,刍狗刍灵作比邻。 海外已无干净土,山中尚有醉眠人。 当前斩板蓬蒿满,此后悬崖日月新。 我欲访君生死路,衡门输与墓门亲。 久欲从君起九原,奈他性癖爱邱樊。 随狙杜甫栖同谷,化蝶蒙庄寄漆园。 未待人间催薤露,预先地下辟桃源。 溪山岂觉吾儒腐,花落无言鸟不喧。 松楸三径日扶筇,拱矣亭亭部娄松。 笑看石朋来挂剑,卧听野碓助歌舂。 名山亦作麒麟楥,退谷偏崇蚂蚁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题谢君生圹》。 诗句释义: - 邱原三尺人无恙,无事延陵绕匝呼。 - “邱原”指的是坟墓,“三尺”形容坟墓的高度,“人无恙”表示死者安息,一切都好。“无事延陵绕匝呼”中的“延陵”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延陵季子,他曾经三次出访鲁国,每次都绕行墓地而归,以示对故人的尊敬。 - 涧碧峰青好墓田,与君相见及黄泉。 - “涧碧峰青”描绘了墓地周围的自然景色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他对慧山的赞美之情。 首句“峨峨九龙峰,千古以锡名。”描绘了慧山九峰耸立、景色壮观的景象。这里的“九龙峰”指的是慧山的九座山峰,它们如同九龙般威严壮观。 第二句“无锡天下宁,有锡天下兵。”则赞颂了无锡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无锡位于江南水乡,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被称为“天下兵”。这里的“无锡”,不仅是地名,也象征着无锡人民英勇善战的品质。
北固山访古 胜绝千古称,胡乃一邱陵。 三国六朝间,长此阅废兴。 北顾复何有,江树渺冥冥。 赖有瓜洲渡,远入广陵城。 我从山头望,复向山中行。 栏杆百千尺,石磴三五成。 入寺访古迹,第一江山亭。 亭畔梳妆阁,下有很石横。 吴王留战帜,夫人留艳名。 梁鼎不可见,晋画已无形。 诸葛孙刘风,遗烈尚轰轰。 矫哉赞皇公,铁塔馀半层。 山腰云渺渺,江上风泠泠。 夕阳红到海,洪流去不渟。 骚人争凭吊,英雄事凌兢
【注释】 1. 自瓜洲入扬州:从瓜洲到扬州的旅程。 2. 飞鸟:指江上的小船或渔船。中流:江心。还:返回。 3. 青山:指远处的山脉。 4. 重重:形容树多而密集,层层叠叠。水:这里是指河流。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5. 南徐北顾间:即南方和北方之间。顾:观看、注视。 6. 广储门外:即广储寺外。 7. 舟子:船夫。江湾:指江边的曲折处。号:叫卖声。柳条:指船夫的歌声。 8. 画舫
【注释】 吞江亭:即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北。妙高台:佛寺名。宋时建于金山山顶,为佛教圣地。离宫:指杭州灵隐寺等。吴舟:指江南一带的船。凫(fú):水鸟。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登上金山寺妙高台上眺望长江两岸景色的情景。首句写登高所见的江景。第二、三、四句写江流曲折的景色和游人泛舟江上的感受。第五、六句写月夜山寺之静,以及月光映照水中倒影的景象。最后三句写游人乘舟泛江,由静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