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传霈
【解析】 此题为综合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松钗”是全诗的标题,是全诗内容的概括。“松钗”是古时妇女头上的一种装饰品,用松枝或松叶做成。这首诗就是写这种松钗。 首联“历乱苍髯集翠攒,荆钗虽异可齐观”,意思是:那杂乱的青丝发髻,如同翡翠堆积在一起,虽然不同,却同样可观。“荆钗”即用荆条制成的头饰,这里借指女子的发髻。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注释】重九: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岘山:在今湖北襄阳西北,相传古代诗人屈原曾游此地,后人因称他为“楚大夫”。 同人:与同僚或朋友一起登高。 怀逸老:怀念隐逸的高人。 红树白云闲:形容山林景物清幽闲适。 赏析:这是一首登高抒怀诗。首句点出时间、地点和活动。重阳节这天,作者与同僚或朋友一起登上了岘山。二句是全诗的主旨,也是诗人的感慨所在。岘山,古迹名胜,位于今湖北襄阳西北
清明客祭口占 兼痛埙吹化却尘,黄粱小梦十逢春。 已多宿草埋新冢,孰继苏门话旧人。 遗恨尽多随处有,旅怀敢向屈时伸。 但期灵爽长呵护,次第贻谋后此身。 【注释】 (1)埙:古代的竹制吹奏乐器。 (2)黄粱:指梦中的美酒。 (3)“已多”二句:谓坟上的野草已经长得很茂密了。黄土堆上新冢,是说墓上已经长满了野草。谁继承苏门(指苏轼,字子由)的话旧?苏门是指宋代文人苏东坡和苏辙兄弟。 (4)遗恨
宾于寄诗谢送秋花数种次韵复之 催钱县吏不须猜,夜半送花何处来。 几曲苕溪萦旧梦,一笼秋色报新栽。 草泥多露情都淡,风月迎人颜乍开。 何幸钝根植灵境,诗篇换得佐香醅。 注释: 1. 催钱县吏不须猜:催促县官不必猜测是谁送来的鲜花。 2. 夜半送花何处来:深夜里送来的花是从何处来的? 3. 几曲苕溪萦旧梦:几条曲折的苕溪似乎在萦绕着旧梦。 4. 一笼秋色报新栽:一束秋天的色彩像是在报告新栽种的植物。
解析与译文 首句:飘蓬生性未曾知,敢说来朝绿满池。 - 飘蓬: 这里指漂流不定的人或物,比喻没有根基的人或事。 - 生性未曾知: 表示这些飘蓬的本性是未知的,强调其独特性和不确定性。 - 不敢说来朝绿满池: 诗人用“不敢说”来表达对这种飘蓬状态的敬畏和不确定感,同时描绘出春天池塘里新绿的景象。 - 来朝绿满池: 描述了春天到来时,池塘周围被新绿覆盖的情景。 第二句:槛外柔姿增绰约
【赏析】 此诗咏松花,是咏其色香味。前四句写花,后四句写品。首联说松花不独浓阴当夏凉,枝头蕊发几多长。“不独”二字下得有分量,说明松花在夏天的凉爽不是一般的清凉;“几多”二字则突出了松花之繁密。颔联写松花未开放时的模样,原知未入时花色,却好翻成古色香。“原知”二字,点明诗人早已知道松花的特质,只是未曾亲见而已。“翻成”二字,写出了松花绽放时的美妙变化。颈联写松花的香气和色彩,筛月粉移桐乳白
苔衣 青青色染认苔痕,衣上庭阶迹自存。 花气未曾因热客,春风独不谢蓬门。 争夸绣锦留新样,共说铺茵有宿根。 添得浅纹随屐印,芰荷香制可齐论。 注释: 青青色染认苔痕,衣上庭阶迹自存。 青青的苔藓颜色被泥土染成,就像穿着一件衣服在庭院台阶上行走的痕迹。它们静静地躺在地上,仿佛是大自然留下的印记。 花气未曾因热客,春风独不谢蓬门。 花香的气息并没有因为游客的到来而被稀释,反而显得更加浓郁和持久
秧针 好把天工巧与人,田禾初茁簇生新。 雨沾颖滑芸方润,露滴芒寒插乍匀。 柳脚添丝闲组织,鱼苗出水浑陶甄。 无边绣壤齐分刺,谁使饥躯西北民。 译文: 秧针是农民的好帮手,田里的禾苗刚刚长出嫩芽。雨水沾湿了秧针,使得土壤湿润;露水洒在麦芒上,让它们显得格外清新。秧针轻轻插入泥土中,仿佛是在进行一场优雅的舞蹈。农民们用柳条编织成网,用来捕捉鱼苗,然后将其放入水中
注释: 咏新萍四首 水调新歌听处真,一番意绪惜芳辰。 剧怜点点临风碎,生怕纤纤贴镜频。 泛沚有痕才着色,衬花无力漫成茵。 最难年少江湖客,未见前朝送别人。 赏析: 这首诗以咏新萍为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表达,将新萍的美丽与娇嫩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在欣赏自然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感慨。 第一句“水调新歌听处真”,诗人在欣赏新萍时,仿佛听到了一首美妙的歌曲,那声音清新悦耳,让人心旷神怡
【注释】 鸣涛:山间溪流声。历乱栽:杂乱地生长着。非红亦似雨飘来:不是红色,也是像雨点一样纷纷扬扬。偶飞僧舍拈藤壁:偶然飞落在僧人的房舍,挂在墙壁上。闲与仙人扫石台:在闲暇时与仙人一起打扫石头台阶上的灰尘。金浮龙甲动:金光浮动如同龙甲。声随子落鹤粮猜:声音随着松果落下而清脆,好像鹤的食粮被啄破的声音。佐他竹叶新醅熟:为它准备了新鲜的竹叶酒。林外无风洒酒杯:在树林外没有微风,将酒杯中的美酒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