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云岫
【注释】 偈颂:梵语偈,佛教徒念诵佛经时所用的赞颂诗。偈颂二十三首是佛教禅宗的一首颂诗,由唐代高僧惠能所作。“偈”是韵文,每句一韵,称为“偈”;“颂”则是颂扬之意。这首偈颂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夜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中观音菩萨的崇敬之情。 半夜劈破太空,太阳正照白昼。 掩却万象生铁一团,二俱列下别有商量。 南海观音菩萨,端坐水月道场。 译文: 半夜时分,突然打破寂静的夜空
【注释】 偈颂:佛教中一种韵文,用佛经语句或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偈(jié),即诗篇。 二十一首之一:指此诗是《偈颂二十三首》中的第二十一首诗。 金乌:太阳的别称。 寥寥:形容非常稀少。 通身泪如雨:全身流下像雨水一样的泪。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深夜观天象时,因思乡而流泪的情景。 第一句“夜半金乌出”,点明时间是在深夜。金乌就是太阳,古人常用“金乌”来代指太阳。“出”,表示太阳出现
【译文】: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注释】: 1. 偈颂:一种佛教经文体裁,由韵语和颂体组成,用以表达佛教教义或抒发某种情感。此处指诗篇。 2. 偈(jié)颂:即佛经中的韵文和颂体相结合的文体,多用于诵读、讲说,以传达宗教思想。 3. 二十三首:本诗共三首,故称“二十三首”。 4. 久渴逢甘雨:形容长时间干旱后,突然遇到雨水,比喻在艰难困苦中遇到了意外的恩惠。 5.
注释:春天的山峦叠嶂,青翠欲滴;春天的河水泛着淡淡的碧光。在这辽阔的天空下,天地间仿佛只有我一个人在独立仰望这无尽的天际。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通过对春山、春水、天地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广阔。诗中运用了“叠乱青”、“漾虚碧”等形容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山的青翠和春水的颜色,让人仿佛能够看到那美丽的景色。同时
【注释】 曹山:即曹参,西汉开国功臣,汉惠帝时为齐王太傅。后封于杜陵,人称杜陵君。死后谥“懿侯”。 布衣:平民。 阿爹:对父亲或母亲的尊称。 嬉:欢乐。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孝子曹参的诗。曹参是汉初的一位名臣,他为人谦恭厚道,不事张扬,以宽厚待人著称。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记载,曹参曾侍奉汉文帝和汉景帝,因与窦婴等交善,被封为平阳侯。后来,汉景帝去世,儿子刘彻即位成为武帝
诗句:三月春风开牡丹,道人徒说看花还。 译文:三月的春风里,牡丹花开得灿烂,道士们却只是说说欣赏花朵,他们并没有亲自去看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像赵昌那样亲手描绘出如此美丽绝伦的牡丹花。即使有人能用丹青技巧画出美丽的牡丹,也只能是徒劳无功。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牡丹的美丽描绘,表达了对于艺术和审美的一种深刻理解和追求。诗人以“道人”的口吻,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方式
良医手执病人口,妙剂投下不易论。 三朝五日自还魂 颂古十首 其八 注释: - 良医:擅长治疗疾病的医生。 - 病人口:指患者。 - 妙剂:高明的治疗方法或药剂。 - 三朝五日:三天五天。 - 自还魂:恢复生命或健康。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端裕创作的一组偈颂中的最后一首,以赞美良医和神奇药物为主题。全诗通过描绘一位良医为患者治疗的情景,展现了医术的高明和药物的神奇效果。同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颂古十首》,其十描述了春天的景象。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有道君王传号令,频催羯鼓要花开:“有道君王”可能指的是一位有道义、有道德的君主。这里的“传号令”指的是发布命令,而“频催羯鼓”则是指频繁地催促乐器演奏,以此来推动春天的到来。羯鼓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乐器,它的音色激昂有力,能够很好地表达春天的气息。 2. 眼头一曲风光好,日暖莺声出谷来
偈颂二十三首 其二大觉世尊,腊月八夜,子正四刻,睹明星而悟道。 引得后代儿孙,夜半染皂。 智门昨夜伤风,打嚏凑得恰好。 注释: 偈颂:这是一首佛教偈颂诗。偈颂是佛教中用来宣说佛理、表达信仰的一种韵文形式。 大觉世尊: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 腊月八夜:指的是农历十二月八日的晚上。 子正四刻:指的是晚上八点左右。 睹明星而悟道:指佛陀在见到明星之后领悟到了佛性的道理。 引得后代儿孙
注释: 赵州:指唐代的僧人赵州从谂,是禅宗六祖之一。 道个:告诉。 吃茶去:请我喝茶吧。 一滴何曾湿口唇:这滴水怎么能够滴到我的嘴上呢? 到此果能相见得:如果到这里,我们真的相见了。 不妨全主更全宾:也无所谓谁是主人,谁是客人。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禅理的诗。赵州禅师在《碧岩录》中写道:“吃茶去,吃茶去!谁见应须见,莫觅莫求思。”意思是说:“请喝茶吧,喝茶吧!谁能够见到真理呢?不必去寻找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