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薰
【注释】 1. 偈颂:佛家语,指佛教经文中的赞颂。这里泛指佛家的诗歌。 2. 一百三十三首:指《大乘起信论》中收录的一百零三首偈颂,此诗是其中之一。 3. 其九十:指这首诗的第九十篇,即第九十一首。 4. 巧尽拙出,水到渠成:《易经·系辞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效法天的运动不断地力求进步。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
注释: 1. 有祖以来,递相欺诳。 - 这句诗表明自古代以来,人们一直在互相欺骗。 2. 两两三三,隔靴抓痒。 - 这句话形容人们做事总是不彻底,像隔着靴子去挠痒一样,只是表面处理,没有深入解决问题。 3. 山僧有口未曾开,早已龟毛长数丈。 - 山僧指的是隐居山林的僧人,他们通常保持沉默,不轻易发表意见。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人们在面对问题或困难时
诗句: 饱丛林,没量汉,法战当先,清机历掌。 译文: 在丛林中饱食众生,没有衡量众生的度量,佛法的战斗应当是首先发起的。清净的机缘历世都掌握在手中。 注释: 1. 饱丛林:指佛教徒在山林中修行,吃斋念经,积累功德。 2. 没量汉:指佛教徒在修行过程中,通过禅定和智慧达到内心的平静,没有贪欲和烦恼。 3. 法战当先:指佛法的战斗或实践应该在人世间的争斗之前。 4. 清机历掌
【注释】 兀兀:形容心烦意乱。胡僧:指僧人。无妙诀:没有好办法。 长安路坦然:长安路上行人很多,道路平坦开阔。 夜行人不绝:夜晚的行人一个接一个。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诗中写自己年老体衰,心烦意乱,而胡僧们却能安于现状,过着闲适的生活。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此诗用语平易质朴,意境平淡自然,语言流畅,富有韵味,充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特色
【注释】 偈颂:梵语的译音,指佛教徒唱诵的经文。 辊(gǔn)毬:击打球类运动。 禾山:地名,在今浙江余姚西南。 打鼓:用木棒击鼓。 旨归:佛家的归宿,即涅槃。 月不破五:佛家认为,月亮有圆缺盈亏,但五个月圆月的周期中,总有一个月是圆满的,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月破五”。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创作的一首偈颂诗,其内容大意如下:雪峰寺里的和尚们正在滚球、打鼓;要想找到佛祖的归宿
【注释】 深闻:指真正地听。浅闻:指肤浅地听。只知贪程,不觉蹉路:意思是只知道追求功名利禄而不知道人生路上有许多艰难曲折。 【赏析】 此诗是告诫人们要深入体会佛理,不可浅尝辄止
【注释】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这是一首佛教的诗歌,用白话文写成。偈,即韵文的意思,是佛经中的歌咏语句。颂,是赞颂之意,是佛经中的赞诵诗句。 其八十三:指第83首偈颂。 悉达今朝出母胎:悉达,梵语“菩提多罗”(意为佛的种子或觉悟者)。 无端:无缘无故。 满目:眼睛看到的东西。 尘埃:指世间的烦恼和尘世的纷扰,也比喻世俗的污浊之气。 山僧:僧人,这里指作者。 倾倒:倾注,这里是把西湖的水倒掉
诗句解释: 1. 眼似流星,机如掣电。 - 眼似流星:形容目光锐利、快速,就像流星一样迅疾而明亮。 - 机如掣电:形容机智敏捷,如同闪电般迅速。 2. 过得南山门,未见南山面。 - 过山门:指通过某个地方的入口(如山门)。 - 未见南山面:指没有看到南山的全貌或背面。 3. 天气稍热,别时相见。 - 天气稍热:形容天气开始变暖。 - 别时相见:在分别的时刻再见面。 译文:
首先释义: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的第八十八首,诗句是:"一不成,二不是。建立乖宗,扫除失旨。" 译文: 第一句“一不成”,意思是说,如果只做一件好事,那也算不上什么大的成就。第二句“二不是”,意味着如果只是做了两件事,也不能算是正确的选择。第三句“建立乖宗”,是指建立了错误的典范。最后一句“扫除失旨”,是指彻底清除了那些错误的思想或行为。 注释: - 偈颂:这是佛教中的一种诗歌形式
【注释】 四月十五同结,此土西天不别。 “结”指“结婚”,这里指的是与妻子成亲。 杀尽安居,只得一橛,杨花不是天边雪。 “杀尽”指“杀死”。 【赏析】 全诗表达了作者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困惑和无奈:既想与妻子白头偕老,又不愿因爱而伤害彼此,但最终只能选择一种妥协,以保全双方的感情。 “四月十五同结”“此土西天不别”两句说明他们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结为夫妻。在这里,“不别”一词用得十分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