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薰
注释: 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步。 触目:看见。 会道:理解。 运足:用尽心思。 焉知步:怎能知道行走的方式? 倒腹倾肠,翻成露布。 倒:颠倒。 腹倾:肚子倒向。 肠:指心。 翻成露布:形容心意完全暴露无遗。 石田顶戴诸人,争敢丝毫错误。 石田:这里比喻自己的地位或立场。 顶戴诸人:在各种人前面为自己撑腰。 争敢:怎敢。 丝毫不差:形容没有一点差错。 却忆王老师,不打这破鼓。 却:回忆时。 王老师
【注释】 达磨:禅宗六祖,姓李名真,唐代高僧。不会禅:指他虽在禅宗史上有很高成就,但自己却未得真谛。夫子:《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名言“诵书不拘于一师,听讲不局限于一地”。不识字:指孔子虽然精通经典文字,却不为章句所限。来:指后来的人。来者:指后来学习佛道的人。 第一莫将来:指佛学中的法、义、理等,都是后来才有的,不是最初就有的。相似:相似,这里指类似。 【赏析】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后学的看法
注释: 无心亦无法,非法亦非心。 大勋不竖赏,柴扉草自深。 译文: 心中无执念,行为无邪径, 功高不立赏,草门自深密。 赏析: 这首诗以禅机入诗,通过比喻手法,描绘了禅宗的意境和人生态度。首句“无心亦无法”,强调内心无杂念,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第二句“非法亦非心”,则指出,虽然行为不能违反佛法,但内心的执着却不是佛法。第三句“大勋不竖赏”,说明功劳再高,也不能得到世俗的认可和奖励
注释:全身没有可以寻找的地方,遍布整个世界都没有藏身之地。闭上眼睛中秋之夜坐着,却笑月亮失去了光辉。 赏析:这是一首咏月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体悟。首句“通身无觅处”意味着无论怎样找都找不到自己的身影,比喻人生中有许多烦恼和困扰,让人感到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次句“遍界不曾藏”则强调了这些烦恼和困扰无处不在,无处可藏。第三句“闭目中秋坐,却笑月无光”则是说尽管有如此多的烦恼和困扰
出一丛林,入一丛林。不具参方眼,难透祖师心。 这首诗是宋代释居简的作品《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二十八》。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 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诗的第一句“出一丛林,入一丛林”,意味着无论身处何地,总是与佛教紧密相连。这反映了佛家对于众生的普度和对于修行者的指导作用。 第二句“不具参方眼
注释: 1. 去却一,拈得七。 2. 通天大路,万重铁壁。 3. 枫桥心肝五脏,一时剖出。 4. 臭骨头,信彩掷。 5. 百千万种神通,只消道个不必。 赏析: 这首偈颂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道路的深刻理解。首先,“去却一”可能是指放下了所有的执着和欲望,而“拈得七”则是从七种境界中领悟到了真谛。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于修行的最高境界的理解。 接下来的两句“通天大路
【注释】: “一言道尽”:用一句话来阐明全部道理,意即一语道破。 “却成两橛”:但却成了两个不相干的方面。 “击鼓升堂”:旧时在堂上击鼓,声闻四邻,表示隆重其事,这里指继承父亲的职业。 “子”:儿子。 “承父业”:承继父亲的事业。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尤其是对于人生目标和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是说,如果只言片语就足以表达所有的智慧
秋风高,秋叶脱。 【注释】:秋风高:指深秋的风很猛烈。脱:脱落。 【赏析】:秋天到了,秋风凛冽,叶子纷纷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这是大自然的一种常态。 乱走衲僧,天涯海角。 【注释】:衲僧:指出家人。天涯海角:比喻极远的地方。 【赏析】:僧人行走在无边无际的天地间,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也没有明确的归宿,只能在这茫茫大地上漂泊流浪;他们虽然身在天涯海角,但是心中仍然充满着对佛法的虔诚和执着
【注释】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二十四: 1. 云月是同: 云和月是同一个东西。 2. 溪山各异: 溪流与山峰是不同的景物。 3. 拽新罗与占波斗额:用新罗的丝绳牵引着,想要让它在水面上航行。 4. 跛脚阿师犹落第二:瘸腿和尚还排在倒数第二。 5. 东西南北: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6. 甚处得来:从什么地方得到它? 7. 好是明明说: 说得很清楚。 8. 从教鸭听雷:任凭鸭子听雷声。
注释:解语并非通过舌头,能言并非借助声音。 新近提活的妙句,是冬后阳生。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首句“解语非干舌”,意指理解语言并非依赖于舌头,而是需要深入思考和领悟。第二句“能言不是声”,则进一步强调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声音,还包括表情、肢体语言等,而真正的理解则是在言语之外。第三句“斩新提活句”,意味着诗人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