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愚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石床偃月梦魂冷: - 注释:石床象征着静谧和孤寂,偃月则形容月亮的形状,整个诗句描绘了一个人独自在石床上仰望天空中弯弯的月亮时感到的孤独与清冷。"梦魂冷"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场景的感受,可能是感到心灵上的寂寞或者对现实的某种不满。 2. 溪水写真癯影清: - 注释:这里提到的“溪水写真”可能是指用溪水作为媒介,创作出一幅反映自身影子的画作
【解析】 (1)“墨竹”是诗人自题的字。诗中写自己喜爱竹子,但因不能亲手培育而感到遗憾。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也反映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首句说墨竹,次句说白竹,以墨竹比君子,以白竹喻小人,这是《论语》中的名言。 (2)“精神殊可掬”,意谓竹子虽无枝繁叶茂之姿,却有清瘦挺拔、节节向上之态,其精神可掬。这一句既赞了竹子,又暗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怀。 (3)“靡靡听谈玄”
注释: 善应无方 —— 善,指修行者;应,指应验;无方,没有方法。 两脚蹒跚林叶稀,去来初不涉离微 —— 意思是说修行人行走在密林中,脚下不稳,步伐蹒跚。他虽然走了很远,但他并没有离开过密林。 灵机未转已先照 —— 灵机,是指修行人的心性或智慧;转,是转动的意思;先照,就是提前显现、显露出来。 踪迹拟从何处归 —— 意思是说,修行人的行为和行踪,像影子一样,随时都可能消失
释义: 我穿着绣有金丝图案的战袍,骑着一匹小马(骢),在月光下扬鞭驰骋。 黄河边空阔地带上,我往来奔驰。 如今我还未建下功业。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对一匹马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首句点明马的颜色和服饰,为后文作铺垫。"袍着金花勒小骢",袍子上有金黄色的花纹,马身上有花饰,马背上有小铜铃,这些都是古代骑士的标志。"扬鞭几度月明中",骑马的人挥舞着鞭子
注释: 不宰:不进行治理。 碧玉溪头黄叶村,不闻花鸟到篱门。 碧玉溪头指的是溪边的碧玉般的石头,黄叶村是山间的乡村,这里指的应该是山中的村庄,黄叶村是山里的村子。 不闻花鸟到篱门,这里的“不”是否定词,表示没有听到花鸟的声音。 憨眠似觉底时节,憨眠是指懒散的睡觉,似觉指的是好像感觉到了什么。 山月半规新吐痕,山月是指山上的月亮,半规是指月亮的一半。新吐痕是形容月亮刚刚升起的样子,像是新的伤口一样
回雁峰晚望 孤筇影落清湘外,看尽归云敛复翔。 身世悠悠心自许,几回到此立斜阳。 注释:回雁峰,在衡阳市城南,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筇,竹竿。清湘,湘江的别称。 赏析:此诗是作者登回雁峰后所作。诗人以“孤筇”起兴,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前途的迷茫,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对前途的迷茫。接着诗人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现实的反思。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
诗句原文: 纯去自忘牧,青蓑柳影中。 不餐栏外草,知是几春风。 注释: - 纯去自忘牧:意为完全忘记了牧牛的职责,形容人对工作的漠不关心或忘记。 - 青蓑:指穿着青色的蓑衣,蓑衣是一种用草编织的雨衣或斗篷。 - 柳影:指柳树的影子,常用来比喻春天的景象。 - 中:这里指在柳树和青蓑衣之间。 译文: 我忘记了自己正在牧牛的职责,只沉浸在青蓑衣下的柳树影子中。我不吃栏杆外的野草
【注释】 礼明招,名不详。谦禅师,即礼明招。龙:指塔。泥盘叉手:佛教语,意谓放下一切执著妄想,以平等心看待世界。 【赏析】 这首诗写礼明招禅师之塔。诗的开头两句写塔的建造,藤蔓缠绕,塔身短小而累叠。“以眼”指佛眼;“名龙”指龙树,即龙树菩萨。这里用佛家语说塔名是龙树所取。这一句中,“龙”“塔”两字互文,既说明塔名,又暗示其形貌。“恐是伊”,犹言恐是龙树也,是说塔名与龙树有关。 三、四句承前意
【注释】 略彴:山间小道。蹈翻:践踏,踏翻。天地:指山中。盲驴:瞎了眼的驴。恶拗:倔强地不肯走。弄蹄行:在山路上乱踢蹄子走。从兹:自此以后。茶川:指山中的一条溪流。涵山影清:水映着山影清澈透明。 【译文】 山中小径踩翻,天地一片漆黑;瞎了眼的驴倔强地不肯走,到处乱踢蹄子。从此再也看不到山中那条溪流,只见溪水映着山影显得更加清澈透明。 【赏析】 此诗描写了作者游历名山大川时所遇到的一次奇特的遭遇
注释:岁月流转,牧牧纯来的时间已久;至今壳漏未消磨。不要嫌弃苏溪水的截断,那里仍然有禅岩挂绿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赞美禅寺的景色。首句“牧牧纯来岁月多”表达了岁月的长久和时间的流逝。第二句“至今壳漏未消磨”则表示尽管岁月已久,但禅寺的建筑依然坚固,没有受到任何侵蚀。第三句“莫嫌截断苏溪水”,表达了对苏溪水被截断的不满。最后一句“尚有禅岩挂绿萝”,则是对禅寺周围自然风光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