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璨
诗句原文: 满目青山满面风,谁云太极在图中。 晦翁去后僧来少,苔满空堂晓日融。 译文赏析: 译文: 站在濂溪书院的窗前,放眼望去,满目青山迎面扑来,仿佛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铺展在眼前。然而,我不禁疑惑,这眼前的美景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太极图吗? 当我离开此地,一位名叫晦翁的僧人悄然离去,而新的僧人却接踵而至,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走进空荡的讲堂,只见苔藓已经布满了整个大厅
诗句原文: 汲水伤多井水浑,刈葵放手损葵根。 不能误国宁归去,无愧忠宣直下孙。 注释解释: - 汲水伤多井水浑:指因频繁取用水源而使井水变得浑浊,反映出作者对水资源被过度使用的忧虑和感叹。 - 刈葵放手损葵根:意指收割葵花时不慎将根部也一并割除,形象地描绘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疏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 不能误国宁归去:表示如果因为个人原因误国(即工作失误导致国家受害),宁愿选择离开
注释:经过无数次的风波和考验,我变得呆板无术口齿生疏。我不厌其烦地接待客人,但不要学聪明,不要像来的人那样自作聪明。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通过描写“拙斋”的环境与主人的形象,表现了他不愿随波逐流、不慕名利的高洁品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意。首联写自己因历尽风浪而变得呆板无术;颔联则以门前来客之多反衬自己的清高;颈联进一步点明“拙斋”二字,并劝诫友人莫要自作聪明。全诗语言朴实无华
诗句原文: 一窗南日照芳祠,忧国空存两鬓丝。 更化早知成绍述,平舟悔不用元龟。 译文注释: 在南窗下,阳光照耀着美丽的祠堂,心中充满对国家的忧虑,但只能徒然地叹息,两鬓已渐渐斑白。 如果能够早日觉悟并继承绍述之道,就不会后悔当初没有采用元龟的治国策略。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南窗下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深忧虑和担忧。诗人以“南窗”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注释】 ①读易:指研习《周易》。易:古代的哲学书籍。花:喻指衰老,此处暗含眼花的意象。②诗家:指诗人。③幽忧病:形容忧愁烦闷之病。④建茶:即建溪茶,产于福建建瓯、建阳一带,是宋代贡茶之一。 【赏析】 这首诗写自己病后和友人徐处士同赋诗作,并寄致轩二首中的第二首。 第一句“读易年深眼易花”,用《庄子·知北游》中的故事:“孔子游于方圃之中,嵓然四顾,曰:‘丘幼与呆(陈子)俱适(都去),少而同门
注释:归心似箭,但官道危机重重,难以前行。道旁也有人归去,但他们不如我真正回归。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乡之路的感慨和无奈。首句“一寸归心酒得知”,意味着诗人渴望回家的心情如同一杯酒,虽然已经喝下,但内心仍然无法平静下来。次句“门前官道是危机”,描绘了归家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官道上布满了危机,让人心生畏惧。三句“道傍也有人归去”,表现了路边的人也纷纷踏上归途,但与诗人相比
注释:我瘦骨嶙峋,面容清瘦,诗写得不好,满脸惭愧。镜子里的新愁一点也没有,却因为吟诗之事上眉头。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和庆兄一起观看自己的画像时所作,诗人以自画像为题,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看法和心情。第一句“清癯骨相瘦观流”,描写了自己的形象,瘦骨嶙峋,面容清瘦;第二句“诗不能工满面羞”,表达了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不满和惭愧之情;第三句“镜里新愁无一点”,描绘了自我安慰的情境
【注释】: 陆云西:《晋书·陆机传》:“(陆)机少与弟云同入太学。以高情远致,名扬京都。”《晋书》本传谓“机、云俱有逸才,但机尤精玄理”。 差晚:天晚了。 两眉颦:皱眉。 轮囷:形容弯曲的样子。 直气:指刚直的性格。 吐未伸:没有舒展开来。 却恨:遗憾。 青山:指坟墓所在。 洛阳人:指洛阳的友人。 【赏析】: 诗题中的“供定城墓”指的是为故友定城的墓碑作铭。这首诗是作者读陆机之碑后所作
洙泗渊源水一溪,藓花绿遍考亭碑。 注释1:洙、泗:指孔子的故乡曲阜(今山东曲阜)两条河流。洙,通“洙河”,一条发源于泰山南麓,一条流经孔府东侧。泗,另一条发源于太山西南麓。两河交汇后,汇成大江,流入东海。 渊源:水源。 水一溪:河水汇成的大江。 藓花:苔藓上的花纹或图案。 绿遍:苔藓长得很茂密。 考亭:朱熹讲学之地,在建阳(今福建建瓯)。 和恕斋濂溪书院二首 其二:朱熹在和恕斋濂溪书院讲学时
第一首,我乘一叶小舟从东岸来,您已经成仙在定城。午天的花儿柳树,为谁而妍丽? 第二首,深根固本,才能生机勃勃,要抓住春天的风调雨顺,使事业有成连年丰收。 第三首,你乘舟东下,我已在定城。中午的花儿柳树,是为你妍丽么? 深藏根基于大地,才有生机勃发;把握春天的气候,事业就能连年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