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凤
孤云独鹤共悠悠,别作深宫一段愁。 万乘旌旗何处在,白云犹似汉时秋。 注释:孤云和独鹤在一起,悠扬飘忽,好像深宫的忧愁也随着它们一起飘散了。 皇帝的车驾旗帜在哪里呢?白云就像汉代秋天的景象。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作者情感的诗歌。诗人以孤云、独鹤为意象,表达了对深宫生活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云景,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
塞上风云接地阴,万方多难此登临。 坐中有老沙场客,霄汉长悬捧日心。 注释:塞上的风云笼罩大地,万般艰难,正是此时我来到此地来登高望远。坐中的有一位年迈的老将军,他的心愿就像在天上一样遥不可及。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首句描绘了塞上风云变幻的景象,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第二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苦难的深切感受。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愿望
【注释】 杂咏:即《杂咏》,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组七言绝句,共十首。 “蚁封”二句:意谓蚂蚁封住缝隙,蛙在井中仰视,自以为天高得很远。这两句写蚂蚁和蛙的狭隘眼界。 “那能”句:意谓蚂蚁和蛙都不能达到广大无边的境界。这两句说它们不能理解广大无边的境界。 “此道”句:意谓广大无边的境界是无法传授给它们的。这两句说广大无边的境地是无法传授给它们的。 赏析: 此诗为王维七绝组诗之第十首。《新唐书》本传称
注释:八景胜概其三中的中峰啸月,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山顶上常常有云气缭绕。山间的月亮明亮皎洁,仿佛是七颗还丹。山峰上的岩石纹理清晰可见,犹如彬斑吐物一般,给人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感觉。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迷人的世界。诗句中的关键词“耸身”、“决云”、“山月”、“皛皎”等,都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高大、云雾的缭绕
【注】 ①丹光:红色。 ②姹女(chà ǒu ):《山海经》载,西王母的侍婢,长年不老不死。 ③觇(zhān ):窥视,察看。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题咏“八景胜概”之作。所谓“八景”,即荆山八景,为唐代诗人王维所题咏。《唐才子传》谓:“王右丞《山水近体》一十首,皆拟古乐府,其略云:‘楚塞三千里,游心将何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江湘。’”可见王维以山水为题材,有拟古乐府之作。本篇即其一也
【注释】 “乌”:指小乌鸦。“枭”:猫头鹰。“慈”:这里比喻慈爱、仁爱。“恶”:这里比喻凶残、狠毒。“当自觉”:要自我警觉,不要做坏事。 这首诗是说,像小乌鸦那样反哺其母是很善良的,可像猫头鹰(枭)那样吃母鸟却很凶残,人心应当自我警觉,不要做坏事。 【赏析】 这是一首劝诫诗,通过比譬的方式告诫人们要行善,不要为非作歹。 诗的开头两句:“反哺乌曰慈,食母枭名恶”
杂咏十首 马舞睨禄山,猴朝识朱温 人岂不若兽,变故辄负恩。 注释与译文: - 注释: - 这首诗通过动物象征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 - 第一句“马舞睨禄山”,用马来比喻那些在乱世中摇摆不定的人或政权。 - “猴朝识朱温”则以猴子代表聪明而善于投机取巧的人。 - “人岂不若兽,变故辄负恩”指出人类有时不如动物,易受环境影响而失去原则。 - “变故辄负恩”意味着在变化面前容易忘记初衷和恩情。
【注释】 《杂咏十首》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中“瑞世”,意谓“盛世”。瑞,吉祥;世,世间。 【译文】 祥凤高鸣于阳天,司晨之鸡则在丑地报晓。 喧嚣扰人惹人厌,蝉鸣聒噪使人闭口不言。 【赏析】 此诗以物喻人事,借物写人。诗人通过描绘祥凤和鸡鸣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祥凤高鸣于阳天,司晨之鸡则在丑地报晓。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两种相反的现象:一个代表着盛世的吉祥,一个代表着乱世的萧条
【注释】 猿:一种灵巧的猴子。窥窗:偷偷地从窗户向外看。伏虎:驯服猛兽。降龙:驯服蛟龙。伏、降:使屈服。此理:指道理。元:完全,全然。无二:没有差别。 【赏析】 《杂咏十首》是一首七言古诗,共十句,以猿、牛为比,以伏虎、降龙为喻,说明道理和行为要一致。前两句写猿不窥窗、牛露地,后两句说伏虎与降龙的道理是一样的。这诗表现了诗人对事物观察的敏锐,思维的敏捷
注释:了解解牛之道,能抓住牛筋肉的分界,这是中肯綮;相马时看到外骊黄,就能分辨出好马。从懂得得三昧,心意到时形态就自然消失了。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诗作品。此诗以解牛和相马为例,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根本规律才能得其要领,达到“心会”。全诗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