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淳
【注释】十月二十一日夜次甲马营:十月二十日夜,在甲马营停泊。 次:停留。 公:指宋理宗。 遂:于是。 登舟:登船。 陪至东昌:陪伴到东昌(今山东聊城)。 行三百里馀:行程三百多里。 颐庵先生:指张拭。 见寄诗喜赓其韵:收到张拭的诗后很高兴,并作了这首诗。 赓:继续。 云:说。 后四日安山湖舟中记:这四句是写诗人在安山湖的船上所作的一首诗。 【赏析】
【赏析】 此诗作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十月二十一日,诗人在赴任途中与李攀龙相遇。诗中表现了作者的豪放不羁的性格。 首句“不奈寒侵季子裘”,是说面对严寒的侵袭,我无法忍受,只好穿上皮裘,以御风寒。季札是春秋时吴国的贵族,他穿着皮裘去见徐君,被徐君称赞为有风度。这里用“季子裘”比喻自己的皮裘。第二句“忽惊同载李膺舟”,是说突然感到和李攀龙一起坐在一条小船上,好像和李膺坐在一起一样
【注释】八鲁庄:地名,在今山东。梦颐庵:地名,在八鲁庄。公独宿城中:指梦颐庵主人翁(作者)独自居住在城中。 暂宿八鲁庄梦颐庵公独宿城中 偶尔因为送客进城稍晚,故到梦颐庵中住宿。八鲁庄:地名。梦颐庵:地名。公独宿城中:指作者独自住在城中。 偶因送客入城迟,旧院空床旦宿时。夜半月明山鹤叫,犹疑西阁共联诗。 偶尔因为送客进城晚了,所以到梦颐庵中住宿。旧院空床:旧时有院子的房屋,这里代指作者所住的地方
注释: 1. 腻黄残绿底禁寒,移傍书帷更作阑。 2. 自是爱深看养别,向阳浇灌不教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和精心呵护之意。 首句“腻黄残绿底禁寒”,诗人以“腻黄残绿”来形容菊花的颜色,这种颜色在寒冷的冬天显得格外醒目,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因为菊花在冬季盛开,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次句“移傍书帷更作阑”
【注释】 琵琶山人:杜甫自称。 白发翁:杜甫晚年自号“杜陵布衣”,故称之。 金玉文章冰雪容:指杜甫的诗,如《北征》《洗兵马》等,用词华丽,感情真挚。冰为玉所包裹,玉为冰所包裹,形容其文如玉,如冰。 凤凰台下时常见,野鹤群中不易逢:凤凰台是李白曾游之地,杜甫在凤凰台下见到李白;野鹤群中,杜甫见到了李阳冰(李白弟)的哥哥李阳元,他与杜甫同住,但杜甫难得见到李阳元兄弟。 【赏析】
东昌得家书 【注释】东昌,地名,今山东聊城。家书,指家人的书信。将,将要。那知,哪里想得到。今夜,今天晚上。泊,停泊。 译文:七月的时候,我因为远使而未能收到家人的书信,如今竟然在东昌停泊时收到了家中寄来的信。我早上曾经和家人说,今天夜晚将会有喜事降临。 赏析:诗人收到家人来信时的心情是欣喜和激动的。他想象着家人收到书信的情景,以及家人对自己归来的期盼。他想象到家人已经在家中等待自己归来
【注释】 过高丽寺:经过高丽寺。又小高丽寺:在朝鲜的高丽国,有一座小高丽寺,故称。系马荒宫:停马于荒凉的宫殿前。读古碑:读古代的石碑。寺名犹识小高丽:小高丽寺的名字仍知道。伤心莫问前朝事:不要为过去的王朝兴亡而感到伤心。吹落椒花见黍离:《诗经·王风》中有“彼留之子,不瑕自咎”句,意为那些被遗弃的人,不要归罪自己。后用此典,指亡国之君。见黍离,即看到《诗经》中《王风·黍离》这首诗的内容。 【赏析】
注释: 白霫渔阳又北平,时常同住又同行。 于今忽送山东别,两地相思共月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通过送别黄大舍回山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首句“白霫渔阳又北平”,描绘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白霫(bái xì)渔阳又北平,这里指的是诗人送别的地点,即北方的渔阳郡和北平城。这两句诗既交代了送别的背景,也为后面的离别作了铺垫。
十月二十一日夜次甲马营遇我公使还遂登舟陪至东昌行三百里馀公出示颐庵先生及公弟松轩见寄诗喜赓其韵诗凡四首其一以识邂逅之遇其三以答颐庵松轩金台同寓之情云后四日安山湖舟中记 注释:十月二十一日夜,在甲马营与我的公使相遇并返回,然后登上船,一直陪到东昌。在东昌,行了三百里。公出示顾庵先生和公弟松轩的诗给我看,我很兴奋地写了一首诗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这首诗共有四首,第一首用来记录我和公使的意外相遇
注释:半晴半阴,一半适合阳光照耀,一半适合寒风瑟瑟,我住在公家的庭院里。喜欢寻找画工来为我描绘菊花的颜色和样貌,这些金色的菊花刚刚从炉火中炼制出来,还未冷却。 赏析:此诗是翁方纲为友人所赠的窗下菊作的答谢之辞,表达了对友人赠花的感激之情。全诗以“和颐庵翁赠窗下菊韵二首”为标题,共两首。第一首描写了菊花在半晴半阴的环境中生长的景象,以及自己与公家庭院的关系;第二首则赞美了画工们精心描绘菊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