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淳
诗句 1. 联骑发濠州: 描述两匹马并排出发的情景。 2. 梅天雨似秋: 描绘梅花盛开的季节,天空下着雨,感觉就像秋天一样。 3. 马多同栈乐: 因为人多,所以马在栈道上显得格外快乐。 4. 人少异乡愁: 因为人少,所以感到特别的忧愁和思乡之情。 5. 小嶂藏轻雾: 小山被轻雾遮掩。 6. 深涡走浊流: 深沟里流动的河流带着泥沙。 7. 榆花零落尽: 榆树的花已经凋谢殆尽。 8. 春去若为留: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和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奉和忆邳城寓馆之韵”是第一联,意思是:陆贾曾经存越国,班超曾解拓边塞。“公方持羽檄”是第二联,意思是:您正拿着公文,我哪里会留恋舟船。“蒲叶迎旋旆”是第三联,意思是:蒲叶迎着您的车旗飘扬,桐花落下舞动筵席。“明朝毡帐月”是第四联,意思是:明天的毡帐中,明月照着船桨在月光下停泊。
忆吴越风景 其二 最忆吴中与越中,千崖烟雨六桥风。 歌传桃叶围红袖,酒熟松花注碧筒。 山面城池高阁绕,水心亭院小船通。 于今忽作边城客,辜负沧浪一钓翁。 注释: - 忆吴越风景:回忆吴越地区的风景。吴越,指吴地和越地,泛指江南地区。 - 最忆吴中与越中:特别怀念吴地和越地。 - 千崖烟雨:形容山峦重叠,云雾缭绕的景象。 - 六桥风:指的是苏州的六个桥。六桥,指的是苏州的陆巷桥、盘门桥、长乐桥
喜国公大人奉诏北征 使节方临外,兵符忽自中。 素心承一德,纶语冠群公。 马熟茐河草,旗生瀚海风。 晓占幽蓟色,云物霁崆峒。 注释: 1. 喜国公大人奉诏北征:喜国公大人受命出征北方。 2. 使节方临外:使节刚刚到达边疆外。 3. 兵符忽自中:突然收到军中的兵符。 4. 素心承一德:以一颗纯洁的心去承受一种美德。 5. 纶语冠群公:纶(古代的一种丝织品)上的言语,胜过众多大臣的言辞。 6.
【注释】: 河北三春雨,天南五夜雷。 指春天的雨水和夏天的雷声。 山川新气色,车马息氛埃。 形容大地万物复苏,一切生机盎然的景象。 燕逐游蜂至,莺催候雁回。 形容燕子追逐着蜜蜂,黄莺催促着候鸟归来。 不逢沽酒馆,何以得衔杯。 没有遇到卖酒的店铺,哪里能饮酒畅怀呢?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首句写诗人由河北出发时正值春雨连绵,又值南方炎热多雨的季节;次句写诗人行至南方
【解析】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边塞诗,全诗四句八韵,押平韵。首句点明题中“风景”,次句写“越中”胜景;三、四句分别写吴中胜景和“射鸭弓”。五、六句写“烟花”、“风浪”。末两句以塞翁失马来抒发感慨,表明人生得失无常,应顺其自然。 【答案】 最忆吴中与越中 千年遗迹见高峰。 山阴道士笼鹅帖,笠泽仙人射鸭弓。 六寺烟花迷远近,五湖风浪错西东。 于今忽作边城客,得失应期问塞翁。 译文:
忆吴越风景 其四: 最忆吴中与越中,黄梅时节雨蒙蒙。 松间采药寻真侣,竹下分茶立小童。 千顷白云丹井月,数行青纻酒楼风。 于今忽作边城客,破帽戎衣逐塞鸿。 译文: 最怀念吴中与越中的景色,黄梅时节的雨总是绵绵不断。 在松树林中采药寻求真正的朋友,竹下品茶时有个小孩在旁边。 千顷的白云映照在丹井的月亮上,几行的青布随风飘荡。 如今忽然成了边防的一名士兵,戴着破旧的帽子穿着军装追赶着大雁。 注释: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态度。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发挥自己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描写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原诗意。同时,还要抓住诗中景物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本题要求对全诗进行赏析,首先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如“浮萍”“穿”“杨柳”“妒”“北雪”“鳷鹊” “东风”等关键词,然后结合注释、重点诗句来分析,还要注意从手法角度进行分析
【注释】 涂阳八咏:指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八首诗。 温泉暖浪:温泉水暖,浪花翻滚,形容景色迷人。 【译文】 玉女来浴时,丹光落秋水。 到今尚温温,暖浪因风起。 【赏析】 “玉女来浴时”,是写一个美丽动人的画面:一位仙女在浴池中沐浴,她那晶莹剔透的肌肤,映着碧绿的池水,仿佛白玉镶嵌在水晶之中。“丹光落秋水”,是说这位仙女沐浴时,她的身上泛出一片红光,像秋天的晚霞洒落在池水中
忆吴越风景 其七 最忆吴中与越中,山楼月色野亭风。 江湖鱼菜时时有,村巷桑麻处处同。 旋折藕花行酒令,细书蕉叶送诗筒。 于今忽作边城客,归梦常飞东海东。 译文: 在吴越地区的风景让我难以忘怀。我记得那里的天空和大地,还有那美丽的山水画卷。 我常常怀念那里清澈的江湖水和新鲜的鱼菜,以及那宁静而熟悉的村庄。每当春天来临,田野上绿意盎然,桑树茂盛。 我喜欢在月光下折取莲藕花,边饮酒边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