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焘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六代繁华付白鸥,尚馀明月在扬州。 - 诗句解读:这里提到“六代”,是指历史上的六朝时期,即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些朝代曾经繁华一时,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衰落。然而,在这些朝代中,仍有一些事物得以保存下来,如明月常照扬州(今江苏扬州)的情景。 - 关键词注释: - 六代:指中国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 繁华:指繁荣昌盛的景象或局面。 - 白鸥
诗句:炀帝行宫遍水涯,秋风惨淡玉勾斜。 译文:隋炀帝的行宫遍布在水边,秋风凄凉,玉钩斜的柳树显得格外凄凉。 注释:本诗选自明代唐之淳的《扬州竹枝词四首 其一》。“炀帝行宫”指的是隋炀帝在扬州建造的行宫。“玉勾斜”是扬州的一个景点,位于瘦西湖的北岸。“秋风惨淡”形容秋天的萧瑟和凄清。“玉勾斜”的柳树在秋风中摇曳,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这首诗描绘了扬州在隋炀帝时期繁华的景象
【注释】 ①施秉:今属贵州省。②泛舟:乘船游览。③镇远:今贵州镇远县。④胜情:美好的景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从施秉到镇远的旅途,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诗中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首句“一曲山溪半日程”,以山溪作比,生动地写出了旅途的艰难和时间的漫长。次句“离奇险怪画难成”,进一步描绘了旅途的艰难和时间的漫长
注释: 篙橹声声,如同磬钟,青天之中似乎只有一线。 波涛回旋,面对峭壁仿佛无路可走,但别有村舍在转处出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经过险峻的山峡时所看到的景象。诗中“篙橹数声”四句写舟行途中的所见所感:随着篙橹的击动,发出一阵阵声响,那如磬似钟的响声,使诗人想起高亢的钟声;而那高耸入云的青天中似乎只有一条线,这是山峡中的一线天,给人以壮阔、高远之感。后四句写山峡中波回岸转的景象
穿云溜石百重泉,庐阜悬流空浪传。 十里晶帘风卷处,沿溪飞雨落晴天。 注释:穿过云雾的山涧,有许多层岩石形成的洞穴和泉水,庐山的水流在空中回荡,仿佛是波浪一样。在风吹过的十里路程里,晶莹的珠帘被风吹起,随着溪流飘动,然后落在晴朗的天空中。 译文:穿越云层穿过山间曲折的小路,看到许多层叠的岩石和泉水,庐山的水从高处奔流而下,仿佛是空中跳跃的波浪。在十里路程中,晶莹的珠帘在风吹过的地方被吹起,随风漂流
注释: 1. 林峦开处秀峰低,水曲山回绕绿畦。 - 林峦开处:树林环绕的地方 - 秀峰低:秀丽的山峰低矮 - 水曲山回:水流曲折,山势回环 - 绕绿畦:绕过绿色的菜园 2. 道出山阴难接应,舟行过去失曹溪。 - 山阴:山的南面 - 接应:呼应 - 曹溪:指曹溪寺,是曹洞宗的祖庭,位于今广东省曹溪镇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从施秉出发泛舟到镇远的过程,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妙和宁静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吴越王,亭长归故乡,三候歌乐章。 - "吴越"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历史上有多次割据的情况,这里指代那些割据一方的人或事件。 - "亭长"是指地方上的小官,这里用来形容这些地方官员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新的生活。 - "三候"可能指的是古代传说中天上的三个神,分别代表春、夏、秋
会城苦雨四首·其三 中秋骑月送行人,阻住行人懒问津。 米价天河休更卜,御寒今已桂为薪。 注释译文:在中秋节夜晚,牛焘骑马送行人,因为天气原因而阻止行人询问渡口。此时米价已经上涨到如同天空中的银河一样,无法预测,而现在御寒的取暖物资已经由桂木代替。 作品赏析:这首诗通过描述中秋夜送行人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的深深忧虑。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关注
【注释】 南渡烟花:指南北朝时期,隋炀帝在扬州一带建造行宫和游览胜地。烟花:即烟花巷,是隋炀帝游幸之地。百战馀:经历了多次征战之后。驻征车:指隋炀帝曾在此驻跸(即停留)过。芜城:古地名,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帝居: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指扬州。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以议论为主,寓情于景。诗人对隋炀帝穷奢极欲、骄奢荒淫的暴政表示了强烈的憎恶之情,同时对人民遭受的苦难寄予深深的同情。
【注释】 苴力铺:地名。二首:这是组诗的第一首。其一:指第一首。粼粼:波光闪闪的样子。板桥:用木板搭成的桥。潺潺:水流声。萧索:荒凉,冷落。牛羊:指牧民的牛群和羊群。夕照边:夕阳西下映照着边疆。 译文: 白石闪烁着几间屋舍,板桥流水声自悠扬。 当年旅舍今已荒凉冷落,黄昏时牛羊满地踏过边城。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白石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现旅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以及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