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和运用修辞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读懂题目要求,然后浏览全诗,把握诗意,最后对诗歌进行赏析。 “颐和园葵花”,这是写景。“瀛海分馀润”是说这葵花从海洋的恩泽中生长出来的。“秋晖”即秋天的阳光。“圣恩”即皇上的恩典。“抚心无愧汝”,是说这葵花在抚摩自己的胸口时感到没有对不起它的母体,也就是没有辜负它的母体。“飘落复何言”
注释: 1. 闭门不看宜州山:指作者因有其他事务在身,所以没有去欣赏宜州的山水。 2. 临去还来访窟颜:窟颜指的是佛教的石窟,这里指的是三游洞。作者在离开前特意来拜访这个石窟。 3. 聊欲向僧寻枕簟:想要找僧人借枕头、席子和竹席来睡觉。 4. 溪轩暂卧听潺潺:在溪边的亭子里暂时休息,听着水声潺潺。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注释】 姜溪:古水名。在今陕西汉阴县西北,为汉江支流。 清溪十里几多盘:指山势曲折回环。 却放宽:却反而变得宽展起来。 拦人拦不住:比喻无法阻挡。 侧身让过乞人看:比喻退让,给人方便。 【赏析】 这是一首咏山景诗。诗人面对高峻的山峦,不禁发出感叹:“山要拦人拦不住”。山是高大的,它巍峨屹立,横挡着人们的视线和去路。但山又是有限的,它的尽头在哪里呢
【注释】 姜溪:地名。 中元节:道教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日。 中秋月:即中秋夜的月亮。 毛水:河名。 【赏析】 此诗写于中元节,描写江上夏夜景色。首句写诗人在江边行走,见沙路有人行;次句写溪水长干,河水也干涸了;第三句写过去中元节时到过这里玩;末句写中秋时,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但水中却没有月亮。全诗意境幽美,情调宁静淡雅
【注释】 天外:天空之上,高远之处;飞禽:飞翔的鸟。磬音:古时乐器磬击之声。石坛:指僧人修行之地,也指佛家讲经说法的地方。幡影:指佛教寺庙中飘扬的幡旗。宿具(su)开山手:即开山大师,是禅宗初祖达摩的弟子。世难旋移:世间纷扰多变。卜隐心:指隐居之心。老树刺天青自直:形容树根深深刺入岩石之中,颜色苍翠而笔直。空潭留日绿还沈:形容潭水清澈,倒映出太阳的绿色影子。有情多是栖栖者:指那些追求名利的人
【注释】 即景作:以景物为题,即兴作诗。 徘徊:犹豫不决。 成阴:形成阴影。 寂寥当腊尽:岁末时,人们心情寂寞。 流连:留恋。此处指饮酒作乐。 料理诗怀及看梅:料理心中的诗意和看梅花。 差无流寓感:没有流落他乡的感觉。 肯为觅句费清才:愿意用清雅的才情来写诗句。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腊月里即景而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日光欲下却徘徊”,意思是说,太阳快要落山了
注释:桥柱被种上细石,平整如床,相随上去卧纵横。 不防山贼防洋鬼,犬吠儿啼锣乱鸣。 赏析:诗人在炎热的夏日夜晚,来到姜溪桥上乘凉。他看见桥柱上栽着细细的石子,平铺成床,便躺在上面睡觉。他躺下后,听到远处犬吠声和儿童的哭声,原来是山贼和洋鬼子正在打劫。这时,一阵锣声响起,原来是山贼们敲锣驱赶洋鬼子,狗叫声和锣鼓声交织在一起,令人心烦意乱
注释: 会文学士的宅,听到和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直夜 凤城六月微凉夜,省宿无眠思欲弹。 月转觚棱成曙色,风摇烛影作清寒。 依违难述平生好,寂寞差欣咎眚宽。 身锁千门心万里,清辉为照倚阑干。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首联“凤城六月微凉夜,省宿无眠思欲弹”描绘了一幅夏夜的景象,在凤城六月的一个凉爽夜晚,诗人因为思念而难以入睡,想要弹奏琴来排遣心中的忧愁。这里用“微凉”来形容天气,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注】 拔可:指李白。仲奋:指杜甫。“李与陈”指李邕、陈子昂。 杀鸡人:喻指诗人自己。黍孰:泛指酒。 原堪去:原可以离开。 清泚:水名,即泾水,在长安西南。 经神:经过的神灵。 【赏析】 这是作者在长安时写给杜甫和李白的两首诗。第一首写自己对两位友人的怀念,第二首是一首赠诗。 首联:“客还孤陋少情亲,厚我犹夸李与陈。”诗人用一“还”字,表达了他久别重逢的喜悦和兴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