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搢珊
【注释】: 1. 奈何歌六首——《诗经·小雅》中有一首叫做《大东》,其中的“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与本诗的意境相符。 2. 咸同之际——清朝建立前后,即从1644年到1850年这段时间,是清朝由明末清初的动乱局面向相对稳定过渡的时期。 3. 干戈——战争,武器。 4. 承平备历诸艰苦——太平时期历经许多艰难困苦。 5. 养不逮兮可奈何——养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又有什么办法呢
【注释】 1. 打麦词:即咏麦的诗。八首:此指《诗经》中共有305篇,其中《国风》占24篇,其余67篇为“小雅”、“大雅”和“颂”。这里泛指咏农事的诗歌。 2. 不嫌烈日(yǐ)挂中天:不怕烈日高悬在当空。 3. 各执连耞(xié)竞向前:各自拿着麦镰,争先恐后地向前赶路。 4. 汗如雨:汗水像雨点一样往下淌。 5. 乘风:趁着风势。 6. 柳阴:指树荫下。 【赏析】 这是咏麦的一组诗
【注释】 1.城女嫁:指城里的女子。嫁:嫁人。2.随田舍郎:随着农村中的男子一起耕种庄稼。3.场务:田间的劳动,即农作。4.连耞(lián bì)实:用连枷打谷子。连耞:一种用树枝做成的打谷工具。5.未尝:没有尝过。6.赏析:这首小诗通过一个普通农家女子的自述和描写,展现了农村劳动生活的艰辛,表现了农民对劳动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精神,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
【注释】身犹:身材,体态。袅娜:柔美、娇小。摩挲:用手轻抚。邻家一小娥:邻舍中的一个少女,指姑娘们。耞(zhōu):织布用的木槌。飞步:疾走,快步。绿杨:垂柳。堤畔:水边、河堤旁。秧歌:插秧时所唱的民间歌曲。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乡村妇女劳动生活和劳动场面的诗。诗人在描绘了农村女人们的体态和动作之后,又写出她们的歌声。她们在田间劳作,歌声嘹亮,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身尤袅娜手摩娑”
这首诗由四句组成,每句都包含了特定的关键词。 1. 幼岁曾叨庭训多:这里的关键词是“幼岁”和“庭训”。这两个词指的是年轻时接受的教育,而“叨庭训”表示频繁地接受教导或指导,强调了作者的早年教育经历。 2. 惭予不肖悔蹉跎:关键词是“惭予”和“不肖”。这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未能达到期望的自我评价,以及对于过去的遗憾和悔恨。 3. 忽焉惨抱终天恨:关键词是“忽焉”和“终天恨”
【注释】 1.连耞:一种农具,形似长鞭。高举:举起。挝:击打。 2.次第加:依次加重。 3.扑得麦芒连地起:指麦芒飞扬。 4.却疑步步是莲花:形容麦芒飞洒的样子像一朵朵莲花。 【赏析】 《打麦词》共有八首,这是第一首。此诗描写了打麦时的情景,表现了农民劳动时的艰辛。 前两句写打麦时的情景。用“连耞高举向空挝”写出了农人挥动长鞭打麦的情景,“随重随轻次第加”,又写出了打麦的节奏
注释: 奈何歌六首:这是一首劝诫诗。 训我言犹在耳多,身如治玉琢斯磨:你曾经的教诲仍然清晰地回荡在我的耳边,身体就像被精心雕刻的玉石,需要不断地打磨和磨练。 未能一一遵遗训,获罪先人可奈何:我并没有完全按照你的教诲行事,这使我得罪了祖先,我该怎么办呢? 译文: 你曾经的教诲仍然清晰地回荡在我的耳边,身体就像被精心雕刻的玉石,需要不断地打磨和磨练。我并没有完全按照你的教诲行事,这使我得罪了祖先
【注释】: 奈何歌六首: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乱后行吟》诗。
燕语 燕语:燕子的叫声。燕子在院中啄草衔花,飞入室内,穿帘入户,在屋檐上互相对唱,甚至偶尔飞到别家檐下。 庭前啄草又衔花,入户穿帘侧复斜。 庭前啄草:指燕子在庭前活动,如在草丛中觅食。衔花:指燕子在庭院里捕食,如衔取花朵等。入户穿帘:指燕子飞进室内,穿帘入户。侧复斜:形容燕子飞行时的姿态。 飞向梁间相对语,曾无误入别人家。 飞向梁间:指燕子飞翔至屋梁之间。相对语:相互对话。曾无误入别人家
注释:身却横行,步伐整齐;一声高去一声低。当场历落,声音清晰可听,起自东边止于西边。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唱麦子成熟时收割的农歌。诗人在描写麦田丰收景象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首句“身却横行步却齐”描绘了一幅农民们并肩作战、齐心协力收割麦子的生动画面。二句“一声高去一声低”,则形象地表现了收割过程中,麦杆与风的摩擦声和收割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