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吕
【注释】 深丛茉莉:指茉莉花,其枝叶茂盛。疏影横斜:形容枝叶疏落的梅花影子。水清浅:指水面清澈。七咏韵:即《七言绝句》韵。 【译文】 茉莉花枝繁叶茂香味浓郁,李子树争奇斗艳俗气不除。 借来筷子推排风味胜过,别让梅花过于疏朗。 【赏析】 “深丛茉莉香有馀,秾李争春俗不除”,诗人写深丛茉莉、秾李争春,都是从视觉上写景,突出景物的特点。“浓绿”是茉莉花的特点,浓绿而香,浓绿而有馀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作者用“七咏”来指代自己的诗歌创作。全诗以景入情,以物喻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句“避俗渊明心会景”,意思是避开俗世的纷扰,与古代隐士陶渊明一样去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这是诗人对自己创作灵感的自述。 第二句“祇咏孤松秀冬岭”,意思是仅仅赞美孤独的松树在冬天的山岭上显得特别秀丽。这里的“孤松”是指诗人自己,而“冬岭”则暗示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这首诗的意思是: 在山上不要夸耀你的房子像珠贝,江头可以比作玉川家。真正的乐趣谁能够理解,独自面对回风和雪阵斜。 注释: - 贝阙:指华丽的宫殿,这里指的是山中的房屋。 - 玉川家:指诗人自己的住所或居所。 - 真趣:真实的情趣。 - 独对回风雪阵斜:独自面对寒冷的风和雪花。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山中独自生活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繁华的超然。他通过与吴微明的比较
这首诗是作者在黄象山游览时写的,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首句“疏山元是读书山”,诗人以“疏山”为题,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水画卷。这里,“疏山”指的是那些远离喧嚣、宁静祥和的山峰,它们如同一座座知识的殿堂,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学习。因此,“疏山元是读书山”这句话既点明了题目中的“山”,又寓意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第二句“相望麻姑旧醮坛”,诗人通过描绘麻姑山的景色
下面是对《自警三首 其三》逐句翻译、译文以及注释的详细阐述: 1. 诗句释义:“嬖人排孟子,通国诮匡章。” - 嬖人:指受到君主宠爱的人。 - 排孟子:比喻排斥或攻击孟子的行为。 - 通国:全国家,普遍。 - 诮:责备,批评。 - 匡章:指匡衡。匡衡曾任丞相,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此处指匡衡因直言进谏而被普遍批评。 -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来表达作者对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人的尊重和赞赏
注释:倚竹风神不胜情,指的是竹子倚在风中,仿佛有着难以言喻的风神。裁云刻月斗轻明,形容月亮如同用云彩和刀剑雕刻出来一样,明亮而精致。澄鲜只合骚人惜,澄鲜是清澈鲜美的意思,只有屈原这样的诗人才会珍惜这样的美景。懒对红尘肉眼横,懒是对红尘的态度,意思是懒得去面对世俗的诱惑和干扰。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竹子在风中摇曳,仿佛有着难以言喻的风神。月亮明亮而精致
【注释】 题吴仲微常斋:题写在吴仲微的书房中,以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 达石情:指对金石之爱好和追求。达石,即通晓金石。 移山志:指坚贞不屈的意志。 新功:新的功绩。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题赠书画时,往往要题上两句或四句诗,以示其艺术成就。这首诗就是吴仲微的“常斋”题词。首句“达石情忘倦”,意思是说,他对金石的研究达到了如痴似醉的程度,以至于忘记了疲倦。第二句“移山志必通”
【注释】 阴阳:天地间的对立统一。二气:指水和火。 钧播:均布,普遍。 泉脉:泉水的流向。 寒温:冷热。 初非:本来不是。 地:指大地。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以温泉为题,描绘了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 诗人通过对温泉这一自然景观的描述,引出了对天地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思考。“阴阳分二气”,这句诗将天地视为一个整体
温泉 其四 怀哉经始心,与世共游赏。 为语往来人,莫起骊山想。 注释: 怀哉:怀念啊。经始心:指开始治理国家的心思。与世共游赏:与世人一起欣赏美景。为语:告诉、嘱咐。往来人:来往的人们。莫起:不要升起。骊山想:指不要在骊山(即华清池)上游玩的念头。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治理国家的决心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他决心开始治理国家,与世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光;同时,他也提醒来往的人们
【注释】中坻:即中流。盘陀:即盘石。刻画:雕琢。仙翁:指仙人。碾玉尘:指碾茶成粉。盈瓯:装满一只茶碗。春色:春天的景色。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自己烹茶的情态,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喜爱和追求。诗中写茶灶、盘陀、仙人,以及碾玉尘、盈瓯试春色的情事,都十分生动,很有意境。 开头两句“中坻出盘陀,曲突非刻画”,意思是说,从水中流出一个石头,它的表面有如盘陀一般。这两句诗描写的是茶灶上的一个石磨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