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吕
【注释】中坻:即中流。盘陀:即盘石。刻画:雕琢。仙翁:指仙人。碾玉尘:指碾茶成粉。盈瓯:装满一只茶碗。春色:春天的景色。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自己烹茶的情态,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喜爱和追求。诗中写茶灶、盘陀、仙人,以及碾玉尘、盈瓯试春色的情事,都十分生动,很有意境。 开头两句“中坻出盘陀,曲突非刻画”,意思是说,从水中流出一个石头,它的表面有如盘陀一般。这两句诗描写的是茶灶上的一个石磨盘
【注】太朴:原始的质朴。持彼:坚持。指目:指名道姓。 这首诗写诗人在温泉中见到的情景。诗人目睹了社会虚伪、丑恶的一面,于是感叹世事已失去了原始的质朴,人世间的伪善与邪恶日益猖獗。诗人愤慨地说:“人们坚持那炎凉世态,把这种世风当作温泉。” “太朴一已散,人伪日滋彰”:这两句诗是说:原本淳厚的质朴已被破坏殆尽,人们虚伪的面目一天比一天更明显。这里,“太朴”指的是淳厚质朴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
【注释】匡庐:庐山。发源:水源发源地。初:最初。尤幸:有幸。远市朝:远离尘世喧嚣。不遭:没有遭受。豪右:强横的豪门大族。取:掠夺、侵占。 译文:庐山的泉水从山底发源,那风景真是如此美丽。我有幸远离了市井喧嚣,没有遭受那些豪强的侵夺。 赏析:此诗作于诗人隐居江西期间,以赞颂庐山美景为主题。首二句赞美庐山的秀美风光和天然水泉;后两句则抒发了作者对远离尘嚣、远离豪强侵夺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聚灭元同水上沤,痴人贪著不知休。 - 注释: “聚”和“灭”象征着事物或现象的聚合与消散,如水上的泡沫,无常且易消逝。“元同”指的是原本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而“痴人”则指那些执迷不悟、盲目追求的人。这里的“贪著”表明这些人对事物的执着。 - 赏析: 诗人通过对比聚合与消散的自然现象(水中的泡沫)到人们对于名利的追求(痴人的执着),强调了人们在追求过程中的盲目和短视
释义:当仁不让,是做人的大道理之一。见义勇为,有勇者必有谋,有谋者必能成功。魏颗是春秋时晋国大夫士毅的后代,他勇敢地杀死敌将杜回,立下赫赫战功,但因没有像赵盾那样得到封赏而感到愤懑。 译文:当仁不让,是做人的道理。见义勇为,要有勇谋,有勇谋的人才能成功。魏颗是春秋时晋国大夫士毅的后代,他英勇地杀死了敌人杜回,却因为没有得到封赏而愤怒。 注释: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实行,不避危险。
【题破石铺】 往返数百里,上下几重山。 仆仆利名客,不知行路难。 注释:来回几百里,上上下下的山峦叠嶂。奔波忙碌的名利客人啊,却不知道走这艰难险阻的路有多难。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行人旅途辛苦的诗。首句写路程之遥远和山势之险峻,第二句写行者为名利所驱而不顾艰险,第三四句则点出“利名”二字,说明行人之所以不畏艰险、不惧劳顿,是因为有名利在身的缘故。此诗语言平实,意境开阔,富有哲理,值得品味
诗句释义与译文: - 多难从来气不舒,老而多病背挛如。 - “多难”指遭遇重重困难。 - “气不舒”表示心情不畅。 - “老而多病”说明年纪已大且身体有病。 - “背挛”形容背部疼痛。 - “他”代指他人或外界因素。 - “是”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认为”。 注释与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感到心情不畅和体弱多病的双重压力。通过“他非莫问渠”,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注释】椿:古树名。径:路径。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以一株千年古树来象征坚贞不屈的节操。全诗用“椿”字起兴,点明题旨;中间四句写古树之高、直、茂密;末二句写其风骨。此诗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意境开阔,气势雄伟
【注释】: 闲忆当年闯孔门,未能无意觉斯民。 浮名浮利虽关命,多病多愁故恼人。 九十春光浑易老,二三子者莫因循。 老夫耄矣诚堪笑,何惜同来试问津。 译文: 闲暇时回忆过去闯荡孔门的日子,未能不想到广大老百姓。 名利浮华虽关乎命运,但身体多病和忧愁使人烦恼。 九十岁春天的光景很容易消逝,你们这些年轻人不要因循守旧。 我年迈体衰确实可笑,何不一起来尝试询问人生的道理? 赏析: 这是一首劝勉诗
见菊 病夫省睡起凌晨,迟菊朦胧破萼新。 雨细正应添润泽,烟轻尤觉长精神。 近来霜重伤禾死,几见民忧洒涕频。 却是东篱剩黄菊,不堪易粟当金银。 注释: 1. 见菊:指看到菊花。 2. 病夫省睡起凌晨:形容一个人因为生病而从早晨开始就难以入睡,直到深夜才勉强起床。 3. 迟菊朦胧破萼新:形容菊花虽然在清晨时分尚未完全开放,但其花瓣已经开始露出嫩芽,显得生机勃勃。 4. 雨细正应添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