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吕
第一首 喜欢它却不用劳烦,忠心耿耿却得不到教诲。 有人不愿接受这种爱,善意反而成了负担。 注释: 1. 爱之能勿劳:喜欢它却不用劳烦。 2. 彼有不受者:有人不愿接受这种爱。 3. 善意翻成累:善意反而成了负担。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某种爱的困惑和无奈。他喜欢某人,希望用爱心去关怀和帮助对方,但对方却不接受这种爱,反而让他陷入困扰和痛苦之中。这是一种无私的爱,但却得不到回应,反而成了累赘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我们逐句解读诗歌: 1. 华灯不夜照青春 - 这句话描述的是元宵节夜晚的情景。在传统文化中,元宵节有挂彩灯、赏花灯的习俗,而这里强调“华灯”即各种彩灯的照耀,营造出节日的欢乐氛围。 2. 鳌背缯山迥绝尘 - "鳌"指的是巨大的海中生物——神话中的龙王,常用来象征帝王
【注释】 遣兴:即兴之作。丈夫各自有立志,或出或处非一途: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作比喻,表达自己的感慨。主父直须食五鼎,渊明元只爱吾庐:主父偃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因事秦被免官,游于诸侯之间;陶渊明隐居田园,自给自足。诗人用此来比喻自己与他们的不同。佚居:闲居。大同:指太平盛世。蛙井:比喻平庸。盗窬:喻盗贼。顾我蹉跎未忘学,肯将身世较盈虚?顾我:我回头看,蹉跎:耽误、耽搁。盈虚:这里指世事变化。
【解析】 1.天台石桥设茶供:诗人在天台山的石桥上,为友人摆设茶水招待。天台石桥,即天台县的石梁溪,有“天下第一长溪”的美名。天台石桥,是通往天台山的必经之路,因此诗人在石桥上设茶接待朋友。 2.闻说天台髻未髽,中年方遂此煎茶:听说您听说天台山上的女子都梳着高高的发髻,直到年老才允许剪发梳髻。到了中年,才有机会在这里煎茶。天台山位于浙江东部,以山水风光著称。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
【注释】 投赠钱侍郎端礼三篇 其三:这首诗是诗人写给钱端礼的,表达了他对钱端礼的敬仰之情。 天地生成无用躯,青箱世业一愚儒:我就像天地一样,天生就是无用之躯;世代从事着青箱(书籍)这样的事业,却只是一个愚笨的儒生。 几同海上屠龙术,空守岩前待兔株:我的志向与那些海上屠龙者一样,虽然技艺高超,但只能白白地守候在岩石之前,等待兔子出现。 自信平生非木石,谁怜半世混泥涂:我相信自己一生都不会像树木
吉祥寺旧名永寿初李昪为徐温养子,徐知训不能容置酒欲杀之行酒吏刁彦能以手爪昪悟而逃伏此寺山谷作记无咎书招提一径入垂杨,翠竹千竿粉箨香。 注释:招提寺有一条路通到垂杨树边,翠绿的竹子成片生长,粉嫩的竹笋散发着阵阵香气。 正要银丝好看客,不须雪乳苦搜肠。 注释:正要美味佳肴招待客人,不必像吃雪白豆腐一样费力寻找食材。 兴亡徐李一弹指,文字晁黄两擅场。 注释:历史兴亡就像弹指之间的事情,文学创作方面
诗句释义: 1. “人间富贵岂须论”:这句表示,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的财富和地位是无需讨论的。它表达了一种对于物质和权力的超然态度。 2. “三百年来积庆门”:这句话暗示了家族或某个地方在过去的三百年里积累了丰厚的恩惠。这里强调的是时间的流逝带来的积累和积淀。 3. “名纪太常高大父”:这里的"太常"可能是指古代的一个官职,用来指代那些在历史上有显著成就或贡献的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说的名作,表达了他对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深刻理解。下面我将逐句翻译并附上我的赏析。 我们来分析第一句:“物我虽殊理本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人与物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但是道理却是相同的。这里,“物我”指的是人和物,“殊”表示不同,“理”代表道理,“本同”则是说它们的根本道理是一样的。这反映了张说的中庸思想,即事物虽然有差异,但是其内在的道理是共通的。 “算来身教易为功。”
【注释】: 1. 仙风道骨本飘飘:指钱端礼的风度和气质像神仙一样飘逸。 2. 万卷诗书乐一瓢:形容钱端礼博览群书,对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 3. 落笔云烟盘锦绣:形容钱端礼的文采飞扬,如同云烟缭绕、锦绣斑斓一般。 4. 满腔星斗绝尘嚣:形容钱端礼胸怀壮志,不为世俗所动,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 5. 悬知可使邦风美:指钱端礼的才华足以使国家文化繁荣。 6. 岂但能令国计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就是要求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情感态度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具体赏析。 ①“奕世雄题雁塔名”的意思是:你一家几代都以在雁塔题名而显耀门庭。这两句是说陈尉父子世代都以在雁塔题名而显耀门庭。“奕世”指几代,“雄题雁塔名”指在雁塔题名,“奕世”即数代之意。“子子孙孙”是泛指后代的人。“自师生”即以师生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