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商英
头陀岩 半间□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 白□老龙归海去,岩中留得老头陀。 注释: □:这里指寺庙。盖代:超过当代、超越时代。磨:磨砺,比喻考验或磨炼。白□:即《楞严经》中的白龙王,佛教护法神,又称白龙王菩萨。老头陀:指佛僧头陀行头陀和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头陀岩的美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句"半间□室安禅地",通过描述半间寺庙作为禅宗修行之地,体现了禅宗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和谐融合
诗句释义: 1. 天连远水三吴阔: 天空与远处的水相接,使得三吴(今属江苏苏州一带的古时地名)显得辽阔无垠。 2. 人倚危楼万象低: 人们倚靠在高楼之上,可以看到所有的景象都显得低矮和渺小。 - 注释: - 三吴: 指代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地区,古代以吴地为名,故有“吴”之称。 - 万象: 一切事物和景象。 - 危楼: 高耸入云的建筑,这里比喻高楼。 译文: 天空与远方的水相连
注释:星文象征着某种征兆,巽水直江流则意味着江水是直接流淌的。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他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联想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命运,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之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这首诗是苏轼为王荆公题写的燕侍郎山水图所作的跋文。诗中通过对比描绘了王荆公与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生活境遇,表达了对王荆公的崇敬之情。 “相君开卷忆江东”,这里的“相君”指的是王荆公,而“忆江东”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在江东(指家乡)的回忆之情。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王荆公打开书卷时,不禁想起了自己在江东的生活,仿佛自己也在这幅山水图中。 “仿佛钟山与此同”。钟山是南京的象征
【赏析】 乾明寺,即乾明禅院。此诗为题乾明寺而作。 首句“隔垣禅律两招提”,写诗人与寺庙相隔一墙之隔,却仍能听到僧人念经的声音,表明自己对寺院的虔诚之心。 第二句“却是人心咫尺迷”。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出对人心的失望:尽管离寺院如此之近,但人们却迷失在名利之中,难以自拔。 第三句“百亿须弥四天下”,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佛教世界的宏伟景象。须弥是梵语,意为山、山峰;四天下指印度国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圈出关键语句进行赏析。本诗前四句写景,后两句议论抒情。“岭头松竹自生寒”,写山中之松竹因岭上寒冷而更显其高洁,“两穴”指山中的两个山洞,“虎威”借喻山洞的气势,“龙睡”指洞中的水声,“离山”即水声从山上流下,故有“鬼关”之说。“风窃虎威时弄草”,写山风在虎威的影响下时而吹弄着草丛
【注释】 拟岘亭:即题于岘山之亭,为作者的咏怀之作。 羊祜(huì):晋朝名将,曾出镇襄阳,对当地百姓施以德政,深得民心。 【赏析】 此诗借古讽今,抒发诗人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前三句写景,重墨渲染了岘山景色,并由此引出“英雄往事”,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后三句议论。通过与羊祜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首联“英雄往事堪叹息”
注释:苦根是山中的一种植物,它的生长环境十分奇特。苦根的根部在地下,而叶和花却长在枝头,仿佛是山中的精灵,非常有趣。这种植物的生命力极强,即使被砍伐,也能重新长出新的枝叶。 译文:苦根是一种生活在山中的植物,它的根部在土里,而叶子和花朵则长在树枝上,形态独特。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即使被砍伐也能迅速恢复生机。 赏析:这首诗以苦根为切入点,描绘了苦根的生长环境和独特的生命力
【注释】 灵泉寺:在今山西芮城县,唐代为佛教胜地。华严合论:即《华严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著:撰作。合论:指这部著作。流通:传布、流传。七卷经:指七卷本的《华严经》。点教:佛经中的一种注解。开眼:启发人们的觉悟。群生:众生。天女:佛经中所说的一种神女。添瓶水:佛家语,意谓佛法如同清泉源源不断地流入人们心中,而不必借助于瓶中之水的注入。自有灵泉:意为佛法本身就如同泉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注人心
注释:长江环绕着肥沃的大地,气候条件相似并不相差太多。苦笋之所以苦味更重是因为它生长在特殊的土壤里,使得它的质地更坚韧、味道更鲜美,胜过了宜都这个地方的特产。 赏析:此诗是一首咏物诗。首句“长江萦绕地膏腴”,描写出长江流域肥沃的土地,为后文的苦笋作铺垫。二句“风气相连不甚殊”则写出了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与其他地方并无太大差异。三、四句“自是苦根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