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端臣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一般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此题中,“窈窕转岩腹,划然见孤亭”的意思是:曲折的山崖转过岩腹,忽然见到一座孤亭。“窈窕”是形容词,意思是深远、曲折;“窈窕转岩腹”是说山崖曲折地转进岩腹,形容地势高峻。“划然”是形容词,意思是突然。“划然而见”意思是突然看见。“孤亭”是名词,意思是单独的亭子。 第二联中“横分树矗矗”
【注释】 郁嵯峨:山势高峻。 飞琼:仙女。 杂佩:玉佩。丁珰:指耳坠。 六龙落日:指太阳落于山间。 嗷嗷:哀号声。 吹涎:吐口水。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的诗。首联写山的气势,“仙山仙山”四字,既写出了山的雄伟,也写出了山的神秘,为下二句埋下伏笔。颔联写山中景象,“紫烟氤氲生绿波”,是写山中云雾缭绕,水气蒸腾的景象。颈联写山中的生物,“三青山鸟去不来”,是说山中有山鸟栖息,但并不飞来飞去
【注释】 折干:折断的树枝。余风霆:余下的狂风暴雨。泠然:清凉的样子。兹山:这山。深行:深入行走。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诗人经过一座断桥时所见到的景象。 “桥边十丈水,折干馀风霆。”第一句说桥边十丈长的水流被折断了树枝,激起了狂风暴雨。第二句说那风吹得十分急骤。 “桥下一泓水,泠然照吾缨。”第三句说桥下有一片清流,水声很清脆,映照着诗人的衣带。 “世故暂如失,兹山得深行
【注释】 碛:沙石。 弭:同“弭”,停船。 翛然:形容闲适自在的样子。 【赏析】 《题游叫岩》是一首纪行诗,描写了作者游览叫岩的见闻与感受。首联写山石之奇,颔联写僧人之冷,颈联写舟行之急,尾联写游僧之逸。全诗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富有情致。 诗题中的“游叫岩”指游览叫岩寺,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河口北岸,因唐代诗人元结曾作《叫岩寺记》,故又名叫岩寺。 首句“溪心碛石圆如磨”。碛(qi
【注释】 灵洞:指山中山洞。 勾衣:指衣服上挂的衣钩。 云兼晚色至,叶带秋声飞:傍晚时分,云雾弥漫,景色如画;落叶纷飞,仿佛在秋风中翩翩起舞。 孤鹭忽惊去,片云明残晖:一只孤独的白鹭突然飞去,天边的彩霞映照着残阳。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山中景色的小诗。首句写山路旁的石壁和曲折的小路,第二句写小路上挂着衣物的钩子,第三四句写晚霞满天,树叶在风中飘舞。末两句写一白鹭忽然飞走了
赏析:本诗是诗人在宣和年间(1119-1125)任江州知州时,为小孤山所写。 “缭垣千尺秀峰环”句:缭垣,即城墙,也指围绕的山峰。秀峰,指高耸、秀丽的山峰。这句是说,小孤山被层层叠叠的山峰环绕着,景色十分优美。秀,美丽。 “台殿参差杳霭间”句:台殿,指山上的亭台楼阁。参差,参差不齐的样子。杳霭,云气笼罩的样子。这句是说,亭台楼阁参差错落,隐现在薄云之中。杳,隐约,幽深。霭,云气。
此诗写于元和四年(809),当时诗人在长安任监察御史。首联“主人结屋清溪侧,对敞轩扉幽更僻”描写了主人将屋建在溪流旁,敞开窗户,幽静而僻静。颔联“自怜桃李涴尘泥,故植琅玕对丛碧”,表达了诗人对桃李的自怜,因为它们被尘土玷污,所以他种下了琅玕,与桃李形成对比。颈联“只今俗子纷廛阓,铜臭熏天夸侈极”则描绘了现在的世俗风气,人们为了利益而互相攀比,甚至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尾联“曲眉皓齿宴华堂
【注释】 登钓台:诗人登上钓台,凭高临眺,有感而作。 天险:自然形成的地势险要之地。 双台:指钓鱼台,位于今河南驻马店市西,因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垂钓而得名。一说是东晋王献之与谢安、孙盛等在山南会聚,筑土为台,后人称之为王谢台。 千仞岗:高耸入云的山峰。 眼宽知世窄:意谓眼界开阔时,能洞察世事的艰难;反之,则容易囿于一己之见。 皇极:古代哲学概念,指帝王所居的最高境界或最高权力。 神伤:心神不安
【注释】 华藏:即华严,佛教名词,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意为总持法门。禅宗以“圆通”为宗旨,故称其教为华严宗。禅老:指禅僧。宝惠:梵文音译“三昧”,意为心地清净,智慧光明。 我欲径寻莲社去:意谓我要直接去找那些修习净行的人。莲社:指佛教的净土宗,以念佛修行为主。 莫将归目挂飞鸿:意谓不要像大雁那样远走他乡,而应坚守岗位。归目:本意是眼睛看远处,这里指远走高飞。 【赏析】
城南塔院 青天寥廓地轮囷,云海苍茫万里春。 渺渺江风吹不断,塔中人与太虚邻。 注释:城南的塔院在广阔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壮观。 青天辽阔无垠,大地高高低低起伏,如同大地的脉络盘绕着青天。 云海茫茫无边,仿佛是万里之遥,一片苍茫。 江风吹拂着这浩瀚的大地和天空,吹动着云海,使它们更加广阔。 塔中的人与天地融为一体,他们仿佛与太虚(即宇宙)相邻。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城东南角的佛塔——城南塔院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