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梵琮
【注释】 偈颂:这是一首颂佛的诗。偈(jie)是佛教中用来念诵经文的一种韵文。 九十三首:即“九十三首偈”,是唐代高僧惠能所作的《六祖坛经》中的一篇。这首诗是其中的一首,故称“偈颂”。 其三十五:即第三十五首偈颂。 今朝:今日;今晨。 四月初十:农历四月十日。 衲(nuò)僧:指和尚或尼姑。 等闲瞥(piē)转:随意间就闪过。 玄关:佛教中指通向法性的门户。 捏碎虚空出汁:“捏碎虚空”是佛教语
这是一首描绘僧人日常生活的诗,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附上必要的关键词和注释。下面是对该诗的分析: 诗词原文 上方一夜开香积,天晓堂中吃雪团。 信手拈来当面掷,不知谁识为人寒。 诗词翻译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寺庙里举行了盛大的祈福仪式,僧侣们围坐在一起,共享美味的晚餐。清晨时分,僧侣们聚集在寺庙中,享用着由僧人自己制作的美味食物。他们随手拈起食物,便直接投入口中
【诗句释义】 1. 今朝二月二十五:今天是农历二月二十五日。 2. 等闲触发千钧弩:轻松地触动了强大的力量,像用千钧弩箭射击一样。 3. 一箭中红心:比喻一举成功或击中要害。 4. 大地无寸土:形容战斗激烈或局势严峻。 5. 四围上下绝遮栏:四周和高处都没有遮挡物。 6. 露出太白庵中主:暴露了太白庵中的主犯。 7. 去岁因丧本师归:去年因为丧事而回到老家。 8. 未免声声叫冤苦
注释:赵州,是唐代著名禅宗大师赵州和尚的故乡。赵州庭柏,是指赵州和尚所住之地。说向禅客,是指将这个道理告诉那些修行的人。 物是实价,钱须足陌。物,指的是世间万物。实价,是实际的价值。钱,指的是货币。足陌,是指足够的数量。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万物都有其真实的价值,而钱也需要足够多才能满足需求。 赏析:赵州庭柏的故事,是禅宗中一个著名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赵州和尚如何用简单的一句话
这首诗是一首偈语,表达了佛教禅宗的“无我”观念。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暗示了生死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佛法的理解。 第一句“了知生死本来同,无数深红间浅红。”是说明白了生死本来是一样的,就像无数的深色与浅色相间的花丛一样。这是在表达一种对生死的超越和超脱,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的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句“堪笑衲僧无用处,尽将衣钵付春风。”是对那些只知道穿衣吃饭
【赏析】 《偈颂九十三首》是宋代著名禅师慧能的诗作,其中“禅机”和“机锋”是其核心内容。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禅宗修行中的打鼓槌锣、上竿、袖手观看等现象的描述,提出了关于禅悟与机锋的观点。 第一句“打鼓槌锣竞上竿,几人平地足心酸。”描述了禅宗修行中的一种情境,即人们争相登上高台或竿子上,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然而,当人们达到目的后,却发现内心空虚如空
【注释】 三通鼓罢,长老升堂。 三通鼓声停止之后,长老登堂。 两班问信,侍者烧香。 两个侍卫官向长老询问消息,服侍的人烧香致敬。 未曾启口,各各举扬。 没有开口说话,每个人都在议论着。 道从信入,信能主张。 道理都由信仰而来,信仰能够主宰一切。 以长就短,以短从长。 把长处和短处相比,将短处变为长处。 有客云外至,设供饱枯肠。 有客人在外面到来,备下食物来满足他的饥肠。 恢恢有馀刃,别有好商量。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赏析诗句内容,首先要读懂原诗句的意思,然后抓住诗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钟声披起郁多罗”,意思是:钟声响起,如披上郁多罗(一种贵重的织物),这里以喻指佛门。“信手拈来不在多”,意思是:随意拿来,用不着多少,这里意在强调佛教的教义并不神秘,而是通俗易懂。“堪笑当年明上座,狼忙驰逐太奔波”,“堪笑”意为可笑、可叹
【注释】偈颂:佛教禅宗中僧人念诵佛经时所用的一种韵文。 夜来无一事,天晓报上堂:夜里没有做什么,天亮了就到法堂里去。 幸好一盘饭,何用糁椒姜:幸好有一盘饭吃,何必用辣椒和姜来拌呢? 赏析:这是一首很通俗的诗,是说晚上不做事,第二天一早去上课。庆幸自己有一顿饭吃,没有必要再去弄些调料什么的。整首诗通俗易懂,表达了作者朴素的人生态度
注释:人生在世,常常感到劳累不堪,昏昏欲睡。等到天亮时,才匆匆忙忙地去工作。回到家中,只做了一点小事,就不得不又重新开始一天的劳作。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人生辛苦的诗。诗人以劳生正昏睡,侵晓已先行起兴,表现了人们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累的情景。家事一着子,日出事还生,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为生计所迫,不得不早起忙碌的艰难处境。这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寓意深刻,是一篇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