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梵琮
太白禅师,全无伎俩。 太白禅师,即李白大师。他是一位高僧,他的禅宗修为非常高深。 一锡飞来,占断千嶂。 一锡飞来,是说太白禅师用一根锡杖飞过来,占据了整个山峰。 占断千嶂,是说他的修为高深,能够占据整座山。 以中心树,建立圣像。 以中心树,是说太白禅师以自己的心为中心,建立一座圣像。 建立圣像,是说太白禅师通过修行,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合水和泥,根生土长。 合水和泥
【注释】 偈颂九十三首 其三:根据丈室,无可不可。 要行即行,要坐便坐。 漆桶相挨,一时打破。 三脚虾䗫透九垓,笑倒嵩山破灶堕。 译文及赏析: 根据丈室,无可不可。 要行就行动,要坐就坐下。 漆桶相挨,一时打破。 三脚虾𫚛透九垓,笑倒嵩山破灶堕。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通过描写漆桶和虾䗫的互相打闹,形象地描绘了它们的活泼可爱、顽皮捣蛋。 首联“据丈室”,意思是说它们占据着一丈见方的屋子
注释:老僧当场阐说佛法大道理,遇到人就手执白棒为其提携指引。如果能直截了当地理解这些道理,就像佛海的波澜一样无边无尽。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偈颂,通过描述老僧的教诲和行为,强调了佛法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诗中“老观当场阐大机”一句,描绘了老僧在当场讲解佛法的场景,强调了佛法的重要性。“逢人赤手为提持”一句,则描绘了老僧以赤手(比喻慈悲心)为人提携、指引的情景,展现了老僧的慈悲为怀。
这首诗是禅宗诗,以偈颂的形式,赞美了禅门的修行者,他们不受世俗的束缚,自由自在地生活。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打破虚空无缝"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禅宗的修行者打破了对现实世界的依赖,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就像虚空一样没有缝隙。 2. "衲僧随处受用" - 衲僧是指剃发为僧的人,这里指的是禅宗的修行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们随时随地都能从中受益,无论是在何处都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描述了一位衲僧在寺庙中的所见所闻。 今朝结制,事事超诣。 注释:今天开始执行戒律制度,一切都超出常规。 问讯烧香,衲僧巴鼻。 注释:问道并烧香,这是出家人的礼节。衲僧巴鼻指的是穿着和尚的衣服,用鼻子嗅着香烟。 人事上下,巡堂次第。 注释:观察和处理事务,按照顺序进行。 无位真人,蓦忽喷嚏。 注释:没有位置的真人,突然打了一个喷嚏。这里的"真人"是指佛教中的修行者
注释: 1. 村里人:指农民。 2. 有意知:有目的性,知道怎么做。 3. 就手织成最容易:比喻容易完成或实现。 4. 长短大小在目前:形容事物的大小、长短等都在眼前。 5. 密用工夫多快利:用密的功夫,速度快。 6. 草窠里面跳出来:比喻从困境中走出来。 7. 结却绳头有巴鼻:把绳子绑好,使它们紧密相连。 8. 牢束跟,紧在耳:形容非常结实。 9. 掷地作金声:形容声音响亮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指地指天,草贼大败。 - “指地指天”形容了某种行动或表态,可能意味着对某事的强烈支持或公开表态。“草贼”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叛乱分子或不法之徒,而“大败”则表示他们受到了彻底的打击或失败。 2. 入草求人,聊展三拜。 - “入草求人”可能意味着寻求帮助,通过某种方式向别人求助。“三拜”是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尊重和诚意。这里可能意味着为了求得帮助
【注释】偈:梵语的音译,即佛经中的唱诵。 一二三四五:指数字“一二三四五”的发音。 六七八九十:指数字“六七八九十”的发音。 坐断顶𩕳头:指佛教中修行到一定境界,能坐断头顶,与天地同寿。 千圣望不及:指修行者的境界高,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连千百年来所有历代的圣人都望尘莫及。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颂赞修行者的诗。前两句写数理,后两句写修证之境。 首二句说“一二三四五”,这是数字的发音,但用在这里
寄台州瑞岩高原禅师住灵隐水出在高原,源深到冷泉。 饮者秃却舌,嗅者鼻孔穿。 口鼻两俱丧,妙用绝正偏。 侧耳与招手,听猿同呼猿。 藤萝影里石磊磊,双涧合流波涟涟。 南来北来脚下过,欲知冷暖待驴年。 注释: 1. 高原:指山的高处或高的地方。 2. 水出在高原:泉水从高山流出。 3. 源深到冷泉:泉水源头很深,水温很冷。 4. 饮者秃却舌:喝这种水的人舌头会变白,甚至脱落。 5. 嗅者鼻孔穿
【注释】: 拄杖子,最超绝。 到头到尾黑鳞皴,凛凛风生坚似铁。 同我行,共我歇。 恣纵横,任拖拽。 搅动碧潭龙,打落天边月。 有时拄到千峰顶,千峰万峰俱迸裂。 有时撺入荒草中,潜藏影迹难分别。 芭蕉有屈无人雪,大随提起重漏泄。 而今老大懒扶持,信手拗来成两橛。 【赏析】: 此诗描写拄杖的形态和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它的形象。 开头两句“拄杖子,最超绝。” 是写拄杖的形状特点:一根粗大的木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