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梵琮
【注释】 偈颂:佛教语,即佛经。偈,梵语音译,意译“赞”;颂,梵语音译,意译“诗”。佛教徒诵习、讲说佛经时用的诗歌。 九十三首:唐代禅宗高僧玄奘大师所编的一部佛教经文的读诵和讲说的集子,共有九十三篇。 直进直出:指直截了当地进入或退出。 瞥(piē):一作“瞥转”,迅速转移。 玄关:佛教语,指悟入佛理的关键。 百发百中:比喻做事有把握,非常准确。 【赏析】
虾子赞 斗里跳出,手中捏定。 不入水泥,丧却性命。 注释: 1. 虾子:这里指的是小虾或虾米,古代常用“虾”来代指水生动物。 2. 斗里:即指斗中,比喻空间或容器。 3. 捏定:用手指紧紧握住。 4. 不入水泥:意指小虾或虾米无法进入水泥制成的结构中。 5. 丧却性命:丧失生存的机会。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小虾或虾米在水泥中的困境,表达了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担忧和关注
诗句解析: 1. “因贩私盐,无端过界”:这句诗描述了一个因为私运食盐而越过边界的人。这里的“贩私盐”指的是非法的食盐贸易,而“无端过界”意味着未经允许就越过了界限。 2. “撞著梁王,不勘自败”:梁王可能指的是某个有权势的人物或地方官员。这句诗表明这个人由于自己的行为(非法交易)被识别并受到惩罚(自败),没有进行深入调查或审判。 3. “狼藉官场,遭人笑怪”:官场可能是指政府或政治环境
【注释】 径山:山名,在浙江省。古路滑如苔:指山路崎岖难行,如同滑腻的苔藓。衲僧:指和尚。忘故步:忘记过去的习惯。家丑:家中的丑事。被虫蠹:被虫子咬坏。陈:同“尘”,落花飘散。一陈:一遍;一次。落华风:落花飘荡的风。吹作送行句:用落花飘逝的风来作为送别之辞。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朋友的临别赠言。浙翁禅师原住在天台山,后来搬到径山。作者在送他时,写了这首诗。前四句写径山的艰险
【注释】 三间茅屋堪投老:指作者晚年生活简陋,只有一间草屋。 草草生涯随分好:指作者的粗茶淡饭也是一种享受。 月池当户镜光寒:月亮照在池塘里的倒影,清澈如洗。 信手拈来一茎草:随意拔起一根草。 贱如泥,贵似宝,要用便用不须讨:比喻世间万物皆有价值,只要用心去发现,就能发现其中的美好。 辽天鼻孔被渠穿:形容风大得能把天上的云吹破。 阿呵呵:表示惊讶、好笑的语气词。 会也么:意思是“明白吗?”。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然后结合选项进行分析。“耐重”是全诗的关键词,理解此词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答案】 译文: 高傲的山君不肯停止攀登,他肩负着重担,登上了杰阁和高楼。 老人辛苦劳作,担负着重重丘山,他的全部力量,都归之于头顶的斗笠。 赏析: “耐重”,即“任重”,意为担负重任
【注释】 居:生活。山居活计随时用:指隐居生活,一切随自己的意愿安排。山居:指隐居生活。活:有生命。随时:随时随地。用:使用。触事皆从旧路行:碰到事情都按老规矩办。旧路:老办法、老主意。拨开火种自烧铛:指点燃了火,把锅子烧开了。比喻做事要果断,不拖泥带水。 【赏析】 《山居其二》是一首七绝,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人生哲理的领悟。首两句“居山活计随时用,触事皆从旧路行”,意思是说
诗句解读: 1. “率庵自笑风流甚”:这句话中,“率庵”可能是指一个人物的名字,而“自笑”意味着此人自嘲其风流倜傥。整句诗表达了作者在某种情境下对自己风流行为的欣赏或自嘲。 2. “醉后何须苦恋杯”:这里的“苦恋杯”指的是饮酒过量,可能带有些许消极的含义。诗人可能在讽刺自己过度饮酒的行为,或者暗示在醉酒之后,没有必要过于留恋酒杯。 3. “十字路头荒草店”:描述了一处位于十字路头的荒凉小店
【注释】 老来归隐:年老以后才回到家乡。故山:指故乡的山。深:幽静深远。独抱:独自抱着。无弦绝赏音:没有乐器伴奏,不能欣赏美妙的音乐了。凉风:清冷的秋风。弹一曲:弹奏一曲。乱蝉声:秋天树上的蝉儿发出的声音。合奏青林:和树林里的鸟鸣声组成一曲交响乐。 【赏析】 这是一首写深秋山居生活的诗。诗人年老后归隐于山林,过着清幽的生活。他独自一人,在深山的家中,抱着琴,但因年老耳聋而无法弹奏,只能对着凉风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草中得路便藏身,不入他家水牯群。 - “草中得路”可能是指在某个地方找到了隐蔽或安全的地方,“藏身”就是隐藏起来的意思。 - “不入他家水牯群”中的“他家”可能指的是其他家族或群体,而“水牯群”则指的是牛群,暗示作者选择隐居而不是加入他们。 - 弹指一声为号令,低头问讯当慇勤。 - “弹指一声为号令,低头问讯当慇勤”中的“弹指一声”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表示时间短暂且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