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梵琮
出山相赞其一 释心月笔下山水诗情画意 1. 诗句原文 眼冷含霜耳带环,和头和面草斓班。 一回春至一回绿,老子何曾解出山。 2. 译文注释 【注释】: 眼:眼睛,形容目光如寒冰般冷冽;含霜:比喻眼神中流露出的严厉与锐利;耳带环:耳朵上挂着环状饰物;和头和面草斓班:指脸上斑驳的斑点和头发杂乱无章;草斓班:形容面容不修边幅,显得有些邋遢;回:一次,表示反复或周期性;春:春天;解:离开;出山:离开深山
【注】谢无用和尚惠鞋 信手裁成任短长,密通一线透中央。 看来只是旧时底,著了何妨到处行。 注释:信手裁成,随意地裁剪。任,听凭(自己的意思)。密通,指缝制得非常紧密而不透风。看,这里指从外观观察。只是,仅仅。着(zhuo),穿在脚上。何妨,有什么妨碍?到处行,可以到处穿。赏析:诗中“信手裁成任短长”,说明这鞋子是随手就剪裁而成,长短不一,十分随性。“密通一线透中央”,说明剪裁得十分巧妙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内容分析概括主旨。 “常禅师荷衣”是说这位禅师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遇物合人仰祖风”是说他与世人一样,喜欢和崇敬禅宗的六祖慧能;“弊衣遗在一池中”是说他的破衣被丢在池塘里,却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秋风”“春风”是说秋风可以补缀春天的残花,使它们重放光彩;“不犯清波一线功”是说秋风吹拂着池塘里的残花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理解诗词内容,然后结合选项分析作答,最后注意答题格式和关键词“赏析”。此题注意把握诗中主要意象及表达的思想情感。 (1) 绵里裹刀难近旁:绵里裹刀,比喻外表柔弱而内心狠毒的人;近傍,靠近。绵里裹刀难近畔,意思是外表柔弱而内心凶狠的人,是不容易接近的。饭中有药出闽乡:饭,食物;药,指蛊毒,即蛊虫之毒;闽乡,福建省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诗歌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将整篇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多字的情况。此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这是一道基础题,也是高考的必考题之一。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如下几点: 1.准确理解诗文的内容,准确把握诗文的思想情感; 2.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共四句
注释:我拜访育王寺东堂空和尚,和他深夜长谈。他说,这多年我一直穿着破草鞋,祖辈安排插脚的地方我必须勉强地接受。从现在看,那些杂乱无章的草鞋堆积如山,但仔细一看却发现它们底朝上。 赏析:作者在这首诗中,通过描述自己多年来穿破草鞋的经历,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和命运无常的感慨。诗中的“破草鞋”象征着作者曾经遭受的困境和挫折,而“祖翁插脚强安排”则暗示了这些困境是由祖辈所安排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首诗描绘了禅师的禅风和禅宗的教义。首句“捻不成团拨不开”,形容禅师的禅法深不可测,难以理解;第二句“一槌直下绝纤埃”,形容禅师的禅法如同锤子般猛烈,能够击破一切杂念,达到无我之境。第三句“从兹几度经节后”,“经节”是指佛教的经文,禅师在经文之后,能够将禅宗教义传授给学生,这是一种传承和发展的过程。最后一句“尽向箕前跳出来”,用箕作为比喻,表示禅宗教义如同飞出的鸟儿,无法再回到原来的地方
【注释】 南楼:寺庙建筑。 参:佛教语,梵文saṃcāra的音译,意为“入”,即入教。 闲人:指那些不学无术的人。 是非:指是非曲直。这里指对事不对人的是非。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寺院作为背景,通过写与友人在寺院的相逢和分别,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全诗写得委婉、含蓄,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首句“古寺闲房共掩扉”,点明题意,交代了送别的场所
【解析】 此题考核识记名诗名句的能力,平时学习中须善于积累并准确书写名句。本题注意提示语中的“注释”“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答案】 诗句: 1. 明宗:唐代皇帝李显。 2. 苔生路已差:苔藓已经布满了小路,道路变得坎坷不平。 3. 无根树上发空花:没有根基的花树长出空花,比喻事物不能独立存在
【注释】 ①“访育王东堂”句:访,拜访;育王寺在杭州,东堂,即东厢房。空叟和尚:作者友人张端义号。 ②“霜发”句:霜花是白发的形象化,这里用来形容枯槁、萧索的景象。 ③“六六”句:指两株枯萎的竹子不成对儿地排列着。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写诗人与张端义夜谈时触景生情的感慨。前二句写病余之人面对荒凉萧瑟之境而生出的孤寂感伤之情;后二句写枯竹不成对儿,喻人生多坎坷,不得善终之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