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济
诗句释义 1 颂古:此诗可能是一首对某个古代人物或事件的描述或赞颂。 2. 茫茫梦里去游南:暗示诗人在梦中漫游到南方,可能指一个遥远的地方或一个梦境中的目的地。 3. 五十三参:这应该是一个特定的数字或计数,可能与诗歌的主题或内容有关。 4. 发指端:这里的“指”和“端”可能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而“发指”则可能表示愤怒或失望的情绪。 5. 大士臂长衫袖短
【释义】 我向毗耶国示疾求医,得到文殊菩萨的问讯疏。 问来答去如同胶漆相投,我的病更使身体两重受病。 【注释】 1、颂古十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组诗。 2、其六:这是第六首。 3、毗耶:梵语Buddha的音译,佛教徒称佛国为毗耶。 4、问讯疏:问讯即问候,问候信札。 5、知音:指知心朋友。 6、胶投漆(jiāotuīlí):喻指纠缠不清。 7、翻成:转成或变为。 【赏析】
观音大士赞 空如来藏,立大圆镜。 水落石出,月明云净。 瞻之仰之,群机普应。 注释: 1. 空如来藏:佛教术语,意为无我,即一切众生本自具足如来智慧德相。 2. 立大圆镜:比喻观音菩萨的大悲心,能够洞察世间一切苦难,以慈悲为怀,化解众生的疾苦。 3. 水落石出,月明云净:形容事物的真相或本质逐渐显露出来,或者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质已经明朗,不再有隐藏。 4. 瞻之仰之:仰望、敬仰
【释义】 大士应身三十二,指佛祖化身为大士时有三十二个。一身三十二重非:即佛在化身时也有许多不同的形象。金刚正体是非外:指佛教的“金刚正法”。鹊噪鸦鸣无了时:指佛法如鸟雀般喧哗、乌鸦般低飞,没有终结之时。 【赏析】 本诗通过描写佛祖化身为大士的形象,表现了其超凡脱俗和不可言传的境界,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法深沉而复杂的理解和领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颂古十一首 其十》。这首诗的大意是: 光境俱忘与未忘,杀人利剑活人鎗。 太平时节浑无用,夜夜神光射斗旁。 注释: - 光境俱忘与未忘:指光线和影子同时出现或消失。 - 杀人利剑活人鎗:形容剑的锋利无比,能够杀死敌人同时也能够救助他人。 - 太平时节浑无用:在太平时期,这种光芒似乎没有用处。 - 夜夜神光射斗旁:指夜晚时分,月光如同神光一样射向天空,照亮了大地。 赏析:
【注释】: 1. 颂古十一首: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律诗。 2. 其四:这是其中的第四首,共十一首。 3. 风头策起罗生网:形容形势如网罗一般,处处有风险。 4. 更向无风暖处张:比喻在没有风险的地方做事或发展事业。 5. 两度劳心又劳力:两次都费尽心机。 6. 鸾凤:传说中鸾鸟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这里指美好的事情。 7. 敢呈祥:敢于出现吉祥的事情。 【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释义:腊月的时候山火被点燃,胡人和尚进入了汉关。 一头卷起的发髻,两耳戴有金环。 注释:颂古十一首 其七(1)腊月:农历十二月。(2)火烧山:指在山上焚烧枯草。(3)胡僧: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僧人,胡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入汉关:进入汉关,指进入中原地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疆少数民族僧侣进关入中原的画面。诗人通过生动的笔触,将胡僧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既有外在的形态,又有内在的气质
【注释】奴:婢女。殷勤:亲热的样子。瞥喜:忽然高兴的样子。瞥然:形容生气、恼怒的样子。潇湘:湖南的一条大江,在今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 【赏析】《咏物诗》是唐人七绝中的一种,其特点是借咏一个具体的物件来表现作者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此诗以婢女自比,通过婢女的“见”与主人的“看”,表现了主人对婢女的感情。前两句写婢女见到女主人时的喜悦与嗔怪
【译文】 九十日的春意,多是连绵不断的雨。 绿苔映阶上如青苔,帘幕上草色入眼青。 【注释】 偈颂(jie song):佛经中的唱导文辞。偈,佛教语,指佛经中的短文;颂,亦作“诵”,读作sòng,是一种文体。后泛称佛经中的唱导文辞为“偈”。“偈颂”,即指佛经中的一种文体。 九十:指九十天,古代以十天为一候,九百天为一元。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时间较长,天气阴晴不定,有时雨绵绵,有时阳光明媚。 苔痕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偈颂六十五首》中的第六十四首。全诗如下: 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进一步,十方刹土现全身。 注释: 1. 百尺竿头坐底人:百尺高的竿子顶端坐着一个人。这里的“百尺竿头”比喻修行到了很高的境界,而“坐底人”则表示这个人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 2. 虽然得入未为真:虽然已经进入了这个境界,但还不是真的。这里的“得入”表示达到了某个境界或者理解了某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