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济
注释:诺讵罗尊者是印度佛教高僧,他赞颂石壁搀空起,银河一派悬。贪观无断续,来去不知原。 赏析:这首诗赞美了石壁的壮丽景色和银河的浩瀚景象。首先,诗中的“石壁搀空起”形象地描绘了石壁的巍峨壮观,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而“银河一派悬”则展现了银河的浩渺无际。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之中。其次,诗中的“贪观无断续,来去不知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无限向往和陶醉之情
云遮剑阁三千里,水隔瞿塘十二峰。 抖擞屎肠都说了,莫教错过瓮为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惟政的作品《送僧偈》,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和僧人的修行生活,表达了对人生、修行和超脱世俗的深刻理解。诗中的意象如烟水浮杯渡、云山只履行等,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然的画面,使人感受到远离尘世的宁静与自由。 在诗句“云遮剑阁三千里”中,“剑阁”是指位于四川省剑阁县的剑门关,以其险峻著称。这里的山峰被云雾遮挡,宛如仙境
【注释】: 五天竺国:指中国。东震旦土:指中国。五天竺,梵语“南天竺”的音译,即印度、中印半岛。震旦,古国名,指中国。东震旦,指中国东部。 传佛心宗:传播佛教思想。无本可据:没有根据可以依托的。一苇横趋:形容小船像一根苇子那样在江水中飘浮。大江东去:长江从东向西流去。 【赏析】: 这首诗是赞颂达摩祖师西来传法的诗。 第一句:“五天竺国,东震旦土。”五天竺国,指中国。东震旦土,即中国
【注释】万本松杉:形容山峦上生长着无数的松树和杉树。飏(yáng扬):扬起,飘动,引申为散播的意思。钁头:锄头,一种农具。旧面:指新翻的地。双峰:指两座巍峨挺拔、直插云霄的山峰。渠:他,指双峰。 译文:山上布满了郁郁葱葱的松杉,一片片的松杉被栽种得密密麻麻。锄头上下翻起泥土,再种上新的松杉。双峰高耸入云,天下人见了都会为之赞叹,但没有人真正见过它们。 赏析:这是一首咏赞名山胜景的七言绝句
颂古十一首 其九 金鸭香消更漏长,沉沉玉殿紫苔生。 高空有月千门照,大道无人独自行。 诗句逐句释义: 1. 金鸭香消 - “金鸭”指的是一个带有香料的装饰品,通常在古代宫殿或高级场所使用,以增添氛围的香气。这里“香消”表明这个装饰品已经没有香味了。 2. 更漏长 - “更漏”是一种古代的时间计量工具,用于测量时间的推移。“长”表明时间过得很慢,可能是因为夜晚寒冷
【注释】 布袋:即指弥勒佛的布袋和尚。布袋赞二首:唐代诗人贯休作的两首诗赞颂弥勒。其一:“九十七圣真罗汉,百千亿身是微尘。兜率宫中人不识,抖擞精神一欠伸。”(见《全唐诗》卷六百二十)此诗为第二首。 九十七天尊:指佛教中的弥勒菩萨。 百千亿微尘数身:一百零千万亿个佛身,都是微尘组成的。 兜率宫:佛教名山之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东北,为弥勒菩萨所居处,又称兜率天宫。 【赏析】
达磨大师赞 其一 的的西天末法僧,来分此土最初灯。 神光冷地一吹灭,葱岭忙忙只暗登。 注释: 1. 的的西天末法僧:指的是印度禅宗高僧达摩祖师,他是佛教中国化的先驱者之一。 2. 来分此土最初灯:意为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点燃了第一盏明灯,开启了中印佛教交流的新篇章。 3. 神光冷地一吹灭:比喻达摩祖师的到来如同神光般耀眼,但最终在冷地(即艰苦环境)中被吹灭
《颂古十一首 其五》是宋代僧人释普济创作的一组偈颂。释普济,号密庵,俗姓郑,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出家后遍参知识,于乾道三年(1167年)出世衢州乌巨山乾明禅院,次迁大中祥符寺、蒋山太平兴国寺、常州褒忠显报华藏寺。此诗通过描绘一位睡意正浓、不愿梳洗的老者形象,展现了这位老者不施脂粉却自有风韵的风采。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1. “睡浓天晓弗梳头”:描述的是天色渐亮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颂古十一首 其十一》,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电电喧轰海岱昏,怒涛翻覆拍天门。 锦鳞不会乘流去,空向桃花浪里奔。 ``` 译文: 海上雷声轰鸣,天空昏暗,怒涛翻滚拍打着天门。 鱼龙不会被水流带走,只能在桃花浪中乱窜。 注释: - 「电电」:形容雷声轰鸣。 - 「喧轰」:声音嘈杂、响亮。 - 「海岱昏」:形容天气昏暗,如同海岱一样。 - 「怒涛翻覆拍天门」
【注释】 ①南无:佛教语,即“南无阿弥陀佛”。 ②阿逸多:即阿逸多罗尊者。 ③走寰宇:指到处奔波。 ④等个人未至:等待某人未到。 ⑤放下宽肠肚:把心胸放宽。 ⑥来也来也:来了来了,表示欢迎之意。 ⑦泰岳:泰山。 ⑧何曾乏土:从来没有缺乏过土地。 ⑨赏析:此诗写诗人在泰山之巅的所见所感。首句颂扬了阿逸多罗尊者,表达了对阿逸多的崇敬;二句写自己四处奔波,但并不感到疲倦;三句写自己胸怀坦荡,无所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