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如珙
这首诗的关键词是“般若”、“一丝毫”、“黄鹤楼”和“鹦鹉洲”。 译文如下: 般若如大火烧起,一点火星都看不到。 一拳就能打倒黄鹤楼,一脚就能翻倒鹦鹉洲。 有气势的时候增加气势,没有风度的地方也充满风度。 赏析: 这首诗是《偈颂三十六首》中的第三首。诗人通过对般若(佛教的空性)的描述,表达了对禅宗的理解。般若在佛教中被视为智慧的象征,但这里的“般若如大火聚”并不是说般若本身像火一样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和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考生准确细致阅读所给诗作,了解其写作背景以及所用手法,结合题目要求进行赏析作答。本题是一道综合性选择题,要求考生对“寄端书记”这首诗逐句释义并加以赏析。首先要明确题干中的“逐句释义”和“赏析”。所谓“逐句释义”,就是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所谓“赏析”,则是对诗歌的内容、情感、意境等进行分析鉴赏。 “青猿长短声,独自倚廊柱。”意思是
【注释】 一毛吞海:形容极其微小的事物,具有极大的力量。海性无亏:指水是至柔的,可以包容一切。 纤芥投锋:指微小的东西可以刺入锋利的剑尖。 龙潭吹灭纸灯: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也可以改变事物的本质。 德山倒地礼拜:表示极度恭敬和虔诚。 今年桃李贵:比喻人的价值和地位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提高。 一颗直千金:形容极其贵重,价值连城。 【赏析】 这首诗通过比喻手法,描绘了事物的不同性质和变化。首先
【注释】 偈颂三十六首 其一:三界心尽,即是涅槃。 偈颂: “三界”,指色、声、香、味、触等一切境界;“心尽”即心无挂碍,无所执着。 【译文】 三界的烦恼都已消除,这就是涅槃的境界。 【赏析】 此句以“涅槃”为题,表达了一种对人生归宿的深刻认识。在佛教中,涅槃是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永恒安宁的境界。而“三界心尽”,则意味着在面对世间的种种诱惑与纷扰时,能够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坚定,不被所迷惑
注释:尽大地冷啾啾,指的是整个世界都在寒冷之中,冷得让人忍不住地叫唤。逼十方闹浩浩,意味着整个世界都处于喧嚣之中,热闹非凡。放过布袋和尚,指的是放过那些假装成佛的人,他们实际上是一群骗子。穿却解空鼻孔,指的是通过观察这些假和尚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鼻子是假的,因为他们无法理解真正的佛法。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虚伪、浮躁现象的不满和批判。诗人通过对布袋和尚的描述
偈颂三十六首 其二古佛与露柱交参,猫儿咬杀猛虎。 出门撞著须菩提,拶破虚空全体露。 一片虚凝绝谓情,万里清光飞玉兔。 注释:露柱,佛教语,指佛陀的法身(真身)。猫儿咬杀猛虎,比喻佛法能降服一切众生。出门撞著须菩提,比喻佛法无所不在。拶破虚空全体露,意为穿透虚空,显露出佛法的全体。一片虚凝绝谓情,意为一片虚空凝聚着佛法,不再有感情的执着。万里清光飞玉兔,意为佛法的光辉遍布万里,如月光照耀着玉兔。
【注释】 寄灵仲通侄:寄诗给灵仲通。灵仲通,作者的侄子。 楼:指山中楼阁。 山色好:山色美丽。 飞来山:指山是天然生成,不是人为堆积。 座上方外友:指山中的方外之士。 身心俱闲闲:身心都很安逸。 秋来几夜梦:秋天来了几次夜里做着梦。 更转语方定:半夜里说话声音才停。 瓦炉香未残:瓦炉里的香气还没有散尽。 一偈聊相寄:写一首小诗送给他。偈,佛教用语,梵语音译,意为偶颂,即用韵文写的短诗。 【赏析】
注释 1. 送茂侍者:这是一首送别诗,茂侍者指的是诗人的朋友或同僚。 2. 一鹗度秋空:用来形容秋天的景色,一鹗(yuè)是指一只鸟,度秋空即飞过秋天的天空。 3. 秋空无影迹:形容秋天的天空高远、空旷,没有实体的东西存在。 4. 千人万人海:形容人数众多,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5. 聚头空唧唧:形容人群嘈杂、喧闹,声音杂乱。 6. 点黑杨岐衣:指穿着黑色的衣服。杨岐衣可能是对某种衣物的雅称。
归山 衰老归山寮,山寮无杂事。 柴床石枕头,长伸两脚睡。 寒拾约不来,丰干骑虎至。 虎性本不驯,苍苔都踏碎。 春风补得完,八八六十四。 注释与赏析: - 衰老归山寮:这里描述的是一个人因年老体衰而回到简陋的山中小舍。 - 山寮无杂事:表明这里的生活环境简单,没有太多繁杂的事物打扰。 - 柴床石枕头:指的是简陋的床和石头做的枕头。 - 长伸两脚睡:形容人在床上随意伸展双腿睡觉,生活简朴,无拘无束
注释:少室山上没有门户,如何能直接通行。夜寒难耐,让我为你讲述东西方的事情。 赏析:这是一首偈颂诗,全诗通过描绘少室山的自然环境,以及夜晚的寒冷,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关切之情。诗中运用了拟人和设问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