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如珙
诗句解析与赏析: 1. 门内天地阔,门外山水长。一句未脱口,遍界是冰霜。 注释: - “门内天地阔”描绘了一个宽广无垠的空间感。 - “门外山水长”则表现了从家门到户外的广阔视野及自然景色的绵延不绝。 - “一句未脱口,遍界是冰霜”形容说话或行动时,四周立刻被冰雪覆盖的景象,比喻言语或行动的影响立即遍及周围。 赏析: 这句诗通过对比内外的广阔与变化
此庵歌 注释:我修建这座小庵,寄托着残破的影子。如果有人问我这座小庵是否已经损坏,我会说它仍然完好无损。所有的形体都是坏的,为什么这座小庵却能完好无损呢?六个窗户都通向外,里面没有一样东西。常光和内景也都没有外景。在劫难烧的大千世界里,万物都遭到毁坏,然而我建造的小庵却依然存在。无论我走到哪里,坐在哪里,或者做什么活动,都能感到这是平常的境界。有时我可以听到松树林中传来的风声,看到万象森罗的景象
寄宝藏主 识尘消落尽,本性自圆明。 动静无差异,语言只似常。 后到不过此,先来亦只宁。 坐禅一片石,松树长青青。 注释: 1. 识尘消落尽,本性自圆明。 - 识尘消落尽:这里指心灵上的尘埃被消除,显露出本心。 - 本性自圆明:指人的本性本来就是圆满的,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的东西。 2. 动静无差异,语言只似常。 - 动静无差异:无论静与动,都是一种状态,没有差别。 - 语言只似常
【注释】 山寮:僧舍。 我法侄:我法门中的侄子,指僧人。 生柴带叶烧,新水敲冰汲:生柴是木柴,叶是树叶;新水是泉水。 东溟:东海,这里指故乡。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当时诗人正在江南一带漫游,与友人相遇,遂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首联“扣我山寮门,乃是我法侄”两句,开门见山,点明送别的对象是我法门中的僧人。 颔联“来情不用推,一一皆著实”两句,写这位法侄远道而来
【注释】 万里无寸草:形容山野荒凉。 出门便是草:形容山路崎岖。 十年归不得:形容长期未归,不能归来。 忘却来时道:忘记了回家的路。 今岁秋事早:今年的秋天来得早。 凉风生木杪:凉爽的风吹拂着树木的尖端。 拄杖挑钵囊,锐志不小小:手执拐杖挑着布袋,立志做大事。小,指小事情。 孰顾他洞山,浏阳寒拾老:不要顾及其他的地方,要专心修炼。 衲僧家行履:和尚行走在僧舍中。 不可得寻讨:无法寻找。 【赏析】
【注】 送彻上人游台雁:送彻法师去台雁山游玩。 多人乞语(乞求)过台雁,上人亦向那边游。 寒拾不能登妙觉(即登悟),只为贪著山水幽。 巨罗长年抱膝坐,痴痴更是不知休。 春花正开香满路,日轮卓午山气收。 乘兴去时宜速速,乘兴回来莫悠悠。 赏析: 此诗是送别友人彻上人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友人彻上人游历台雁山的盛况,次联写彻上人因为喜爱山水,所以无法领悟佛理;颔联写彻上人因为留恋山水,而无法离开
注释: 寒山:指唐代高僧寒山,他住在一座山上,所以这里用寒山来代指那座山。 赞:这里是对某事物或某人的赞美和赞扬。 诗无题目:诗歌没有特定的题目。 心源: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构:构成。 纡:曲折、弯曲。 丰干:即丰干禅师,唐代著名佛教僧人。 不识你:不了解你。 赏析: 这首诗以寒山为题,赞颂了寒山的高僧形象。诗人通过对寒山的描述,表达了他对高僧的崇敬之情。 首句“做诗无题目,只要写心源”
示恩藏主 道在目前无变易,只缘体悉有亲疏。 黄梅夜半传衣钵,七百人中一老卢。 注释翻译: 在当前时刻,道理没有改变,只是由于对事物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亲近或疏远。 在深夜的黄梅季节,师傅将传授的真法传给了其中的一个弟子,这个人就是那七百人中的一个老人卢。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禅宗故事,表现了禅宗的“无我”思想。诗中的主人公,作为师父,在传授真法时,并不因为弟子们的不同而有所偏爱
注释: 1. 是谁拾得你,便名为拾得。 2. 我手里拿着粗糙的藜草,想要抓住天边的月亮。 3. 扫地却有功,眼界得净洁。 4. 闾丘太守来到这里,也懂得欣赏这美景。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藜草为题,赞美藜草的特性和价值。 "是谁拾得你,便名为拾得。"诗人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对藜草的喜爱和珍视。他拿起藜草,将其命名为“拾得”,寓意着藜草的坚韧不屈、勤劳质朴的品质。 "手把粗粝藜,要打天边月
注释:雁山,指雁荡山。石龙,指山上的岩石。滴滴鼻中水,形容山泉清凉,滴入鼻中的感觉。二十名泉类莫齐,指的是雁荡山上的二十个瀑布和泉水。头白山翁贪漱齿,山翁指老人,他因为年老牙齿松动,喜欢在溪涧边漱口。杖藜逐石过桥西,杖藜指拄着拐杖,逐石过桥西则表示老人拄着拐杖,走过一座小桥向西行去。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雁荡山下的一个清幽景象,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