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滴滴鼻中水,二十名泉类莫齐。
头白山翁贪漱齿,杖藜逐石过桥西。
注释:雁山,指雁荡山。石龙,指山上的岩石。滴滴鼻中水,形容山泉清凉,滴入鼻中的感觉。二十名泉类莫齐,指的是雁荡山上的二十个瀑布和泉水。头白山翁贪漱齿,山翁指老人,他因为年老牙齿松动,喜欢在溪涧边漱口。杖藜逐石过桥西,杖藜指拄着拐杖,逐石过桥西则表示老人拄着拐杖,走过一座小桥向西行去。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雁荡山下的一个清幽景象,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石龙滴滴鼻中水,二十名泉类莫齐。
头白山翁贪漱齿,杖藜逐石过桥西。
注释:雁山,指雁荡山。石龙,指山上的岩石。滴滴鼻中水,形容山泉清凉,滴入鼻中的感觉。二十名泉类莫齐,指的是雁荡山上的二十个瀑布和泉水。头白山翁贪漱齿,山翁指老人,他因为年老牙齿松动,喜欢在溪涧边漱口。杖藜逐石过桥西,杖藜指拄着拐杖,逐石过桥西则表示老人拄着拐杖,走过一座小桥向西行去。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雁荡山下的一个清幽景象,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内容及赏析作者情感态度能力。 “吾家不甚遥”句:我的家离这里不远,不必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到达。 “看取脚下路”句:只需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便可到达目的地。 “红日上山头”句:太阳高高升起,在山顶照耀着。 “石羊草里卧”句:石头上的山羊在草丛里休息。 “人间一百年”句:人活一辈子不过百年的时间。 “弹指声中过”句:时间在弹指间就过去了。 “柴门无锁钥”句
【注释】 1. 禅人:指禅宗僧人。画师:指画家。赞:即“偈”。 2. 其七:是这首诗的第七句。 3.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意谓不是凡俗之心(即世俗之心),也不是佛(即超脱世俗的圣者之心)。 4. 新罗国里打鼓,大唐殿上作舞:意谓在朝鲜的新罗国里敲击乐器,而在大唐的殿堂上跳舞表演。 5. 天上天下人痴痴:意谓天上和人间的人们,都在为佛教所迷惑,陷入痴迷之中,无法自拔。 6. 七佛传来到六祖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1. 道远乎哉,触事而真。 - “道远乎哉”: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的是禅宗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真实的。 - “触事而真”:意指接触世间万物都能体会到其真实性和真理。 2. 罗公照镜,李婆映水。 - “罗公照镜”:这里可能是指历史上的罗公远,他以画得逼真的镜子闻名。 - “李婆映水”:李婆可能是指宋代女画家李氏,以绘画技巧高超著称。 3. 鼻孔各别,娘生一般。 -
【注释】: 1、持刀杀人,人心不死。:拿着刀杀了人,但人们还是不会死心。 2、赤手杀人,人心不死。:空着手杀人,人们还是不会死心。 3、伎俩俱尽,人心自死。:花招都用完了,人们的心里自然也就死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借禅人的技艺与人心的执着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心不灭,世风日下的担忧。 首句"持刀杀人,人心不死",意思是说虽然有人用刀杀了别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释慧空(一作道行),内容涉及对永嘉禅系祖师的评述,以及禅宗的修行方法。下面是对该诗逐句的翻译与赏析: 第一句:“天目和尚赞松源和尚像永长老请赞” - 译文:这是天目(或道行)和尚赞美松源和尚像,并让永长老来评价。 - 注释:永是人名,此处可能是某位长者或学者的名字。"松源"可能是松源寺或松源禅师,而“和尚”则指佛教僧侣。 第二句:“我祖之真,是真非真” - 译文
【注释】 1. "禅人画师像":禅宗的僧人为画家画像。2. 尺璧千丈石,寸金万里沙:形容石头坚硬,金子贵重,比喻人的价值。3. 拣辨:选择。4. 达磨返流沙:佛教用语,意指悟道者回归本心。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禅师形象的诗,通过对比和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禅师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首句“尺璧千丈石,寸金万里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玉石比作坚硬无比的石头,金比作价值连城的沙子
【注释】 禅人:禅宗僧人。画师:画画的人。 赞:佛教徒给某人讲经说法的颂词或赞辞。 其三:是说此诗是第三首。 黄檗(bò):禅宗六祖慧能,号黄檗禅师。 临济(lǐjì):禅宗五祖弘忍,号神秀,后人称其为“临济”。 七佛:佛教谓过去世有释迦牟尼佛等七佛。 吾真种草:我种的真种子。 【赏析】 这首偈语是对黄檗禅师画像赞的答话。前两句是赞语。后两句则是对前两句的回答。黄檗是禅宗六祖
注释:一喝是从马祖大师开始的,临济宗承袭虚云和尚的法脉。生病的老人本来没有气力,不能学习这样的法门。 赏析:本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以“禅人画师像请赞 其五”为题,赞美了临济宗的传承和特点。诗人通过对比病叟的无力和马祖、虚云两位高僧的法力,强调了临济宗承袭虚云和尚的法脉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对马祖、虚云两位高僧的赞誉,也体现了诗人对禅宗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注释: 栽菜根向上,种豆要收谷。不必生疑讶,今年六十六。 栽种菜类植物时,根部向上生长;种植豆类作物时,必须等到收获。这两句诗是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不要随意怀疑或惊讶。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他认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同时也要有一颗平常心
这首诗的作者是黄滔,他是一位唐朝时期的诗人。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不道先师具大眼目,只道先师无肯路。 注释:不理解师傅具有高深的眼光,以为师傅没有可走的路。 2. 还有知得者么,杨岐之衣到松源师祖不传,临终谓兄弟久聚。 注释:还有谁能理解呢?杨岐大师的衣服传到松源师祖这里却没有流传下来,临终时还告诉兄弟们不要在一起聚集。 3. 正路行者有,只不能用黑豆法。 注释
注释: 寄琢间和尚: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名叫琢间的和尚的。 闻得去年交院事,世间谁识老师心。听到去年在学院发生的事,世间又有几个能够理解老师的心意? 青山绿水门前有,净土西方不去寻。面前有青山绿水,净土西方也不去寻求。 译文: 听说去年学院里出了点事,谁能了解老师的内心? 门前有青山绿水,西方净土也不去追求。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一位名叫琢间和尚的。诗人通过描绘青山绿水、净土西方等自然景物
示恩藏主 道在目前无变易,只缘体悉有亲疏。 黄梅夜半传衣钵,七百人中一老卢。 注释翻译: 在当前时刻,道理没有改变,只是由于对事物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亲近或疏远。 在深夜的黄梅季节,师傅将传授的真法传给了其中的一个弟子,这个人就是那七百人中的一个老人卢。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禅宗故事,表现了禅宗的“无我”思想。诗中的主人公,作为师父,在传授真法时,并不因为弟子们的不同而有所偏爱
【注释】 示霞上人:给霞上人(僧人)的一封信。 一大藏教:佛教经典中最重要的经籍。 言外荐:在说话之外给予推荐,暗示要向佛界荐举。 十方刹土:十方世界,佛教用语,指东南西北四方极远处的世界。 阇梨:梵语,意译为“师子”,意为“狮子”。此处是和尚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通过书信的形式表达了一种禅理,即在佛法中,真正的修行并不在于形式上的仪式或规矩,而在于心灵上的领悟与理解
注释: 寒山:指唐代高僧寒山,他住在一座山上,所以这里用寒山来代指那座山。 赞:这里是对某事物或某人的赞美和赞扬。 诗无题目:诗歌没有特定的题目。 心源: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构:构成。 纡:曲折、弯曲。 丰干:即丰干禅师,唐代著名佛教僧人。 不识你:不了解你。 赏析: 这首诗以寒山为题,赞颂了寒山的高僧形象。诗人通过对寒山的描述,表达了他对高僧的崇敬之情。 首句“做诗无题目,只要写心源”
注释: 1. 是谁拾得你,便名为拾得。 2. 我手里拿着粗糙的藜草,想要抓住天边的月亮。 3. 扫地却有功,眼界得净洁。 4. 闾丘太守来到这里,也懂得欣赏这美景。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藜草为题,赞美藜草的特性和价值。 "是谁拾得你,便名为拾得。"诗人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对藜草的喜爱和珍视。他拿起藜草,将其命名为“拾得”,寓意着藜草的坚韧不屈、勤劳质朴的品质。 "手把粗粝藜,要打天边月
寄宝藏主 识尘消落尽,本性自圆明。 动静无差异,语言只似常。 后到不过此,先来亦只宁。 坐禅一片石,松树长青青。 注释: 1. 识尘消落尽,本性自圆明。 - 识尘消落尽:这里指心灵上的尘埃被消除,显露出本心。 - 本性自圆明:指人的本性本来就是圆满的,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的东西。 2. 动静无差异,语言只似常。 - 动静无差异:无论静与动,都是一种状态,没有差别。 - 语言只似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