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如珙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每句诗都有其独特含义,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十方:佛教用语,意指所有世界或一切众生。"十方同聚会"意味着所有世界或众生都在这个聚会中。 2. 啾啾唧唧:这是形容鸟叫声,暗示着寂静与和谐。在这里,它可能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3. 个个学无为:每个个体都在学习“无为”之道,即不干预、不强求的生活态度。这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在宁静的生活哲学。 4.
释义: 离四句,绝百非,老僧爱嗔不爱喜。 箭过西天十万里,向大唐国里等候。 注释: 离:离开。 绝百非:断绝一切是非。 嗔(chēn):怒,生气。 赏析: 这是一首佛教偈颂诗,表达了一个僧人的修行境界和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全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僧人对于佛法的坚定信念和对于世俗世界的超然态度。 第一句“离四句,绝百非”,意思是要远离世俗纷扰,摒弃一切是非观念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把握全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再根据要求分析概括。 本题要求赏析诗句的意境、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答题时,先解释诗句,再结合注释,最后进行赏析。 (1) 天生一穴,藏吾枯骨。天生一穴
诗句翻译: 今日出生,来日死亡。 千年的土地,八百年的地主。 房屋无人修,火官头上的风车在转动。 注释与赏析: - 今日生,来日死。:这句话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今日生"意味着今天出生,而"来日死"则预示着明天将离开人世。这里的“生”和“死”是对生命过程的概括,强调了生命的脆弱性和有限性。 - 千年田,八百主。:这句话描绘了土地的长久和主人的更迭
【注释】 偈颂三十六首:即《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一首偈语。“偈”是佛教徒念诵的一种文体,“颂”则是一种韵文。 其十三:“偈颂三十六首”为其中之一,所以称之为“偈颂”。 三衣覆体,四事供需(供):三衣指的是僧服,覆体就是覆盖身体,四事指的是饮食、卧具、医药和住处,供需则是指供给需求。 若也知惭知愧:如果知道惭愧的话,应该感到羞耻。 是真释子:这才是真正的和尚。 莫道曩劫修来:不要说过去的修行。
【注释】 木女穿针:传说中,木人以线穿针。 高茅座主:指弥勒佛。 毗卢:梵文音译,意为“金”。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颂弥勒佛的偈语,表达了对弥勒佛的崇敬之情。 第一句“木女穿针山色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象——木雕佛像在山间穿线,山色因此更加秀丽。第二句“石人牵线海云生”,则表现了石刻佛像牵线引渡众生的场景,海云因为牵线而变得生机盎然。第三句“高茅座主赤双脚”
华阴山前百尺井,中有寒泉彻骨冷。 谁家女子来照影,不照其馀照斜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赞美。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诗人传达了对于自然界中纯净、清新之物的向往和敬仰。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和语言等综合分析鉴赏能力。此题考核诗句的内容要点,赏析诗句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手法的能力,一般考核学校三要素,其中情感和手法是常考的知识点,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说明手法以及该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现了什么内容。 “人心既无,虎心亦无”,意思是说人之心已失,虎之心也不存在了。诗人通过这一设问,表达出自己对于世事的淡泊之情。“骑来骑去
【注释】: 老龙蜕骨空山:形容山中寂静,没有打搅。 樵人惠我作杖:因为樵人在山中打柴时,用木棍做成的拐杖,所以送给我一根作为拄杖。 靠在绳床角头:靠在绳床上休息。 团团围绕万象:形容周围环境优美,万物和谐。 打狗打雨敲风:形容生活中的琐事繁多,需要应对各种情况。 总是颠倒妄想:意思是说生活中的琐事繁多,需要应对各种情况。 有人拗作两橛:意思是有人将事物分成两部分。 伏惟方外尚飨
这首诗的关键词是“般若”、“一丝毫”、“黄鹤楼”和“鹦鹉洲”。 译文如下: 般若如大火烧起,一点火星都看不到。 一拳就能打倒黄鹤楼,一脚就能翻倒鹦鹉洲。 有气势的时候增加气势,没有风度的地方也充满风度。 赏析: 这首诗是《偈颂三十六首》中的第三首。诗人通过对般若(佛教的空性)的描述,表达了对禅宗的理解。般若在佛教中被视为智慧的象征,但这里的“般若如大火聚”并不是说般若本身像火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