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如珙
诗句释义 第一句: 偈颂中的“龙门无宿客”指的是,龙门没有长期居住的人。"龙门"通常被用来比喻重要的关口或门槛,这里可能是在说这个地方不是所有人都能长久停留。这里的“宿客”指的是那些长期居住在此地的人,而“点额人”则是指那些临时过客或游客,即不是常驻此地的人。 第二句: 同样,“孤峰无宿客”,意味着在孤立的山峰上也没有长期的居住者。这里的“孤峰”可能代表的是一处偏远或独立的山峰
【注解】 偈颂:梵语“偈”是韵语、韵文,“颂”是赞颂、歌咏的意思。偈颂是佛教徒唱诵佛经时所采用的一种韵律形式。偈,就是诗的意思。 莲花生淤泥,标格天然别: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莲花生长在污泥中却能出淤泥而不染,它的姿态天然独特。这里的莲花指的是莲花座,即佛教中供奉阿弥陀佛的莲台座。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尊,他的形象被画成半坐莲台的样子,莲花座上的佛像被称为“莲花座”。 出水未出时,喂鱼并喂鳖
【译文】: 刍狗(祭祀用的草扎的狗)在吠叫时天地就合拢了,木鸡在啼叫后祖灯就辉映了。一年的时间现在已尽,万里之外还有人未归吗? 【注释】: 1.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的草束做成的小狗形状的礼器。 2. 吠:狗叫。 3. 木鸡:指木偶做的鸡。 4. 祖灯辉:祖先的灯火光辉。 5. 光景:时间。 6. 更:副词,表示“另外”。 7. 无人:无一人。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
【注释】: 偈颂三十六首其二十三: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它用拟人化手法,通过比喻、借代的修辞,生动地描绘出老鼠和猫的斗智斗勇。 “鼓声咬破七条”,鼓声震天响,惊动了老鼠。老鼠听到鼓声,以为是猫来了,便赶紧躲起来(咬破七条,指老鼠被吓破了胆)。 “只著偏衫去也”,老鼠在躲藏时,发现只有一件斜襟的衣衫,于是决定穿它去见猫(著偏衫,指穿着斜襟衣服)。 “老鼠满地走,拖取猫儿来。”老鼠见猫来了
施供养者,受供养者。 俱无住著,获波罗蜜。 注释: - 施供养者,受供养者:施和受都是佛教用语,施指布施,供养指供给物品或服务等;受指接受布施,供养等。 - 俱无住著:都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和限制。 - 获波罗蜜:获得佛陀所说的“彼岸”,即达到解脱的彼岸,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施舍和接受都是修行的一部分,而真正的目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其内容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慨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淡然接受。 “夜来地动葭灰起,百草头边一寸春。”这句诗的意思是:夜晚大地震动,葭灰飞扬。百草的嫩芽刚刚冒出,春天的气息已经到来。这里,“夜来”指的是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地动”和“葭灰起”暗示了大自然的变化,可能是地震或某种自然灾害。接着,“百草头边一寸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百草初长,生机勃勃,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注释】: 小屎坑,大屎坑,浸不杀底出来。 小屎坑,比喻人的心地狭窄、狭隘;大屎坑,比喻人的欲望无边、贪欲无穷;浸不杀,形容欲望像洪水一样淹没人的一切。 我有一句向你道,如何是佛,乾屎橛。 我有一句向你道,如何是佛,意思是我要向你讲一个道理,你能否理解。乾屎橛,比喻人的欲望像一根干枯的屎橛(粪便)一样,无法满足。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人性中的弱点和贪婪欲望
【注释】偈颂:佛教经文中有三十六首偈语,其二十一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金刚神合掌,归依佛法僧。” 这首诗的意思是“天得到一就变得清新,地得到一就变得安宁。神佛合掌归依佛法僧”。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敬仰之情,他认为天、地、神、佛、僧都是同一个道理,都值得我们去追求和学习。同时,他也强调了佛法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佛法才能真正达到清净、安宁的境地。 赏析: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寓意深远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河清海晏皇基壮”的意思是:黄河水清,大海波平,国家基础巩固,国运昌隆;“雨顺风调百姓安”的意思是:天时地利人和,百姓安宁。这两句是说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三世如来同祝赞”的意思是:佛祖释迦牟尼、燃灯古佛和弥勒佛都一同祝福颂扬。这一句中“三世”指过去、现在和未来
注释: 拈槌竖拂:用棍棒敲打。好肉剜疮:好的皮肤被割破,伤口会愈合,比喻好的方面受到损害,好的方面也会被消灭。举今举古:举出古今的事例。开眼尿床:婴儿刚睡醒时,眼睛还没睁开就尿在床上。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通过对历史和现实人物行为的描绘,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后果的行为。"拈槌竖拂"形象地描述了某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甚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