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邦靖
【译文】 东南百姓的财力已尽,西北边疆的长城更需修。 必将征发壮丁填平壑谷,况且新麦已经长在平坦的田地上。 寻常功业人都知道喜欢,但十万人的心却或许有忧虑。 普通百姓的书生真是多虑,因家国而流下泪水。 【注释】 感事:感慨时事。 东南民力知全竭:东南地区的人民财力用尽。竭:尽。 西北长城更欲修:西北边防需要修筑。 定有壮丁填野壑:一定有壮丁来填补山谷。 况兼新麦在平畴(chóu)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水瘦江空潮渐平,即看秋色老霜橙。 - 注释:秋天到了,江边的水变得干涸瘦弱,天空中的云逐渐散去,使得天空变得更加清澈明亮。秋天的景色已经显现出来,那被秋天染上色彩的树木和花朵,就像那些被秋天染上老态的霜红果实一样。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日景色,通过“水瘦江空”来展现秋天的凉爽和萧瑟,以及“即看秋色老霜橙”来突出秋天的成熟和丰富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逐句的赏析,包括意象分析、情感体会、手法鉴赏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容,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此题中第一句“万里烟城暮”是写诗人远游归来,看到家乡的景色,心中感慨万千,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美景的热爱;第二句“相逢老衲衣”,诗人在寺庙里遇到了一位僧人,僧人身着衲衣
席上闻歌分韵 弦管青春剧,长安好事家。 已闻音振木,知有面如花。 院静来疑近,风回去转赊。 朱楼在缥缈,空复侧乌纱。 注释: 1. 弦管青春剧,长安好事家:形容音乐和舞蹈的美好,以及长安(当时首都)的富裕生活。 2. 已闻音振木,知有面如花:指歌声悠扬动听,如同木振般清脆悦耳,让人联想到美丽的容颜。 3. 院静来疑近,风回去转赊:形容庭院宁静而美丽,微风吹来时仿佛能感觉到距离的拉近
关中二首: 浊寇金州入,胡兵铁骑连。 风尘迷故国,消息断残年。 剑月明三辅,烽云散八川。 西征推总制,勿使圣心悬。 注释: - 浊寇金州入:指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军进入金州地区。 - 胡兵铁骑连:指来自西域的回纥(胡)军队和中原的铁甲部队联合起来。 - 风尘迷故国:形容战争使得家乡被硝烟覆盖,无法辨认。 - 消息断残年:表示由于战事频繁导致信息中断,人们的生活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 剑月
破贼 【注释】: ①“破贼”:攻破敌人。 ②“安平”:地名,在今河南省禹县南,是当时东晋和前秦的交战地。 ③“孑遗”:指死难者,这里指被击溃的敌人。 ④“屯霸上”:驻扎在霸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一带。 ⑤“复似渡淮时”:渡过淮水的时候。渡淮,是指渡过淮河,泛指渡江战役。 ⑥“平野旌旗合”:平坦的原野上,旌旗招展,旗帜众多。 ⑦“川原鼓角悲”:平原原野上,鼓声和号角声交织,显得十分凄凉。
《闻雁》是明朝诗人韩邦靖的作品,全诗如下: 鸣雁萧萧下,寒灯故故明。注释:雁群在天空中飞翔发出“萧萧”的声音,寒冷的灯光显得格外明亮。 角声传细雨,云色渡高城。注释:听到远处传来的号角声,伴随着细雨飘落,云朵越过高山城郭。 兄弟无书信,乾坤有甲兵。注释:尽管家中兄弟之间没有书信往来,但天下仍有战争和纷争。 秋风归未得,见尔不无情。注释:我渴望在这秋天的时节与你相见,但至今未能如愿。
这首诗是王之涣在唐代写的,诗中描绘了边塞景象和游子的思乡之情。 云中九月八日同张年兄字川登高 - 云中:这里指的是边远的云中地区,即今天的甘肃省西部。 - 九月八日:具体的时间可能是诗人与张年兄约定的登高之日。 - 字川: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行者的名字。 - 登高:这是一个常见的传统活动,人们会选择这个时间去高处欣赏风景,同时也可能是为了祈求平安或健康。 佳节明朝是,边寒花未开 - 佳节
关中二首 不得秦中信,今传关内兵。 饥荒失抚御,盗贼遂纵横。 渭北何由定,商南岂可行。 不知今日将,谁是汉长城。 【注释】: ①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唐时属京兆府,故称。②秦信:秦地的书信或消息。③汉长城:指汉朝在西北边疆修筑的长城。《汉书·匈奴传上》:“(汉)孝武时,汉军自雁门出击胡,至朔方,度辽,得匈奴降者,言天子且立贰师将军为大司马以伐胡,欲兴功业,作威边。”④失抚御:失去治理和安抚
注释: 兄弟在江南、江北,时常感到惆怅和遗憾。 我们为了生活而共同谋生,常常感到害怕别人的想法。 只要开了家酿酒作坊,就没必要去询问远方的人。 团圆回家的计划即将实现,早晚都会和你一起去寻找。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的表达。诗人通过描述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表达了自己对兄弟的关心和牵挂。诗中的语言简洁易懂,但内涵却丰富深刻。诗人通过对兄弟的日常生活、工作以及感情等方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