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晦
【注释】: 九曲樵歌十首(一作《山城秋思》): 三曲天开罨画屏,松风吹鬓不胜情。 山城石甃无苍藓,绝爱铿然放杖声。 译文: 三座山峰天开地设的屏风般的山景,山风阵阵吹拂着发际,令人心旌摇动而难以自持。 山上的城郭用石块铺砌而成的城墙上没有青苔,我特别喜爱那铿锵有力的放杖击石声。 赏析: 此诗为登高抒怀之作。诗人以“山城”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清幽、秀丽的山水画面;并以“松风”
这是一首咏松的七言绝句,描写了一幅山中松林风声画卷。 四曲:四面都是山。 嶒(cén)上石梯:陡峭的山坡上凿出的石阶。 乌岩:黑色的岩石。 千仞:极高的山崖。 岩前:山岩之旁。 藤花落:藤萝垂挂的花朵飘落。 画眉啼鸟:即画眉鸟,鸣声婉转悦耳。 赏析:此诗写诗人登山观景的所见所感,以“画眉啼”喻松声,将松和鸟巧妙结合,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全诗用词凝练,意象清晰,画面感强,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悠长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及赏析,每个小题分别考查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解答此题时,首先理解诗意,然后把握诗句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接着分析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特征,最后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赏析即可。 “清宵游桂馆,灯影散红云。”意思是清秋之夜游览桂花院,花影摇曳散红云。“清夜”、“游桂馆”点明时间,“红云”形容夜色,营造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景;“手拂芙蓉露,香沾翡翠裙
洞门灵气合玄黄,洞里仙人白罽裳。 见说金钟飞去远,不应鸡犬不腾骧。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曹文晦的《九日登玉霄峰五首》。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上玉霄峰时所见的景象,以及他对这一景象的感悟和情感。 “洞门灵气合玄黄”一句,描述了洞口周围浓厚的灵气与天地间的色彩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神秘而又庄严的氛围。这里的“玄黄”可能指的是天空的颜色,或者是某种特殊的色彩,使得周围的环境显得更加神秘莫测。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认真审题,把握答题要素。本题要求考生赏析“题白翎雀手卷二首”的诗句,注意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情感。 “沙苑菽尽雪霜多”,句中“沙苑菽尽”指代的是沙苑地区粮食短缺的情况,沙苑是古代关中的一个地名,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境内,这里粮食缺乏,百姓苦不堪言。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困苦状况的关注。“忍冻饥鸣奈尔何”
【注释】: 1. 九曲樵歌十首:即《樵歌》的十首诗。 2. 琼阙:指神仙居舍,用玉砌成的宫殿。 3. 五云洞口:指仙人居住的地方,传说有五色祥云缭绕。 4. 长生:长生不老。 5. 岭上无穷景:意指山岭之上的风光是无尽的。 6. 樵歌:采樵人的歌声,多指山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仙境般的美景。开头两句“琼阙峨峨接太清,五云洞口问长生”以壮丽的仙境画面引入主题
赤城下瞰碧云遮, 乔木深林气自嘉。 老瓦盆空无过客, 一轩风雨负黄花。 注释: “赤城”指的是山名,这里指代诗人所在的山,“下瞰”意味着俯瞰,“碧云”形容云雾缭绕,“遮”表示遮蔽的意思,“乔木”是指高大的树木,“深林”则描绘出树林茂密的景象,“气自嘉”意指山林中的自然气息让人感到愉悦和自豪,“过客”通常是指外来的游客或行人,但在这里,它可能指的是那些被大自然美景所吸引而驻足的人
``` 白云如屋深复深,白云之外松树林。 别峰线路入云去,直恐西通天姥岑。 注释: - 白云如屋深复深:形容天空中白云浓密,宛如一座深不见底的房屋。 - 别峰线路入云去:指的是山峰的轮廓在云端之上若隐若现,如同一条通往云端的线路。 - 直恐西通天姥岑:担心这条路线直达西天的神仙居所天姥山。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九日登山时所见的美景
九日登玉霄峰五首 重阳昔游今犹记,红袖黄花送酒筹。 白头乌帽愁西风,今日登山感旧游。 注释: - 这首诗是元代曹文晦的《九日登玉霄峰五首》。 -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登高饮菊花酒之习俗。 - 红袖黄花:形容女子的艳丽和美酒的芬芳。 - 白头乌帽:形容诗人头发花白,戴着黑色的帽子。 - 不胜愁:形容心情沉重,忧愁难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这天登上玉霄峰的情景
【注释】敕勒川:指北魏时期西北的辽阔草原。白翎雀:一种生活在北方的小型鸣禽,以捕食蝗虫为生。手卷:即“手卷图”。 译文:敕勒河一带的草原在寒风中怒吼咆哮,一只只白翎雀儿振翅飞入黄色的蒿草之中。 赏析:这是一幅描绘塞外景象的诗作。诗人通过描写敕勒河边上寒风怒号、白翎雀儿飞入蒿草等细节来勾画出塞北边陲荒凉、肃杀的景象。全篇语言简练,但画面感极强,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苍凉之地。 第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