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祐
【注释】 幼舆丘壑未忘情:指作者年轻时喜爱山水画。 万叠青山照眼明:形容画中山峦重叠,层层叠叠,青翠欲滴,使人眼花缭乱。 拟向画图深处住:想在这画中的深处住下。 一檐灶日听松声:《汉书》记载:“东方朔在太中大夫,官舍狭小,面有尘垢。每当上朝时,皇帝看见后,总是问:‘东方朔是何处人?’朔对答说:‘我东方朔是蓬户瓮牖之人,而陛下为天下之尊,每上朝,辄见我于便坐之上,不知与我何异也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赤乌碑的七言绝句。 首句“静安八咏赤乌碑”,指的是作者在静安八咏时创作的关于赤乌碑的诗句。赤乌碑是古代的一种石碑,上面刻有文字,用以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第二句“名缁神异肯炊沙”,这里的“缁”指的是黑色,“神异”指的是神奇而非凡的事物。这句诗的意思是赤乌碑上的字迹神秘非凡,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发挥作用。作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赤乌碑的赞叹之情。 第三句“钵里蜿蜒喷浪花”
诗句释义与赏析: - 东吴内史晋长城:“东吴”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吴国,而“内史”是指古代的行政区划,通常由中央直接管辖。这里的“晋”很可能是指晋朝的建立者晋王司马炎。这一句可能是在赞美晋王在吴国的政绩或其历史地位。 - 沪渎千年壁垒平:沪渎可能是指上海的别称“沪”,壁垒则可能指的是古老的防御工事。这句话描述的是上海自建都以来已有千年的历史,现在的城墙已变得平坦。 - 莫向月明悲往事
静安八咏赤乌碑 东土高僧大梦还,讲经犹刺雨花台。 天龙去尽香云散,满地松阴长石苔。 注释:这是一首描绘寺庙和自然景色的古诗。诗中表达了对古代寺庙和自然环境的赞美之情。第一句“东土高僧大梦还”,意味着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高僧在梦中回到了这里,与他的过去有着深厚的联系。第二句“讲经犹刺雨花台”,描述了这位高僧在讲经时的情景,如同在刺破雨花台上的花一样,充满了生命力与活力。第三句“天龙去尽香云散”
【注释】 “采莲径”是一首宫怨诗,写宫女思念丈夫,盼望早日出宫的愁苦。“曲曲栏杆水殿凉”,以景衬情,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红绡扇底芰荷香”,“芰荷”指荷花。荷花香气袭人,令人心旷神怡。“按歌误触鸳鸯起”,这里用了一个典故。传说晋朝时,王献之的妻子毛敏仲善鼓琴,王献之作歌曰:“凤凰于飞,礼乐交受。”敏仲应声而和曰:“将飞更妙,与女同好。”后因以“鸳鸯”比喻夫妻恩爱。这句诗的意思是:宫女在唱歌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与鉴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出答案。 题干要求“赏析”,所以考生需要对诗歌进行赏析。首先,要读懂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 (1)已赚君亲走晋阳,老僧犹未识萧郎。这句的意思是:已经让你的君亲离开晋阳,我这个老和尚却还不认识你萧郎。这两句是写萧翼骗得王羲之父子逃离京城。
【注释】华飞:指孙权。三阁:吴主孙权所建三层高阁。萧条:荒凉破败。祯明:晋明帝年号(公元291-297),即东晋元帝司马睿。缨络桧:用红丝系在树梢的松柏。剥落:脱落。摩霄:形容气势雄伟。 译文: 华飞建立的三层高阁,现在却已荒凉破败。江南万木一夜之间凋零。只有那晋明帝时所建的用红丝系在树梢的松柏依然挺立,虽然霜皮已经剥落,但依然气势雄伟冲天。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览苏州后所作,以咏史抒怀
题曹云西山水 笔底江山不露锋,茅茨十尺倚长松。 采芝空谷归何晚? 知在晴云第几重? 注释: - 笔底江山不露锋:用笔触展现出的江山景色,没有锋芒显露。 - 茅茨十尺倚长松:形容诗人居住的简陋草房,只有十尺高,依靠着长松树而生。 赏析: 本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自然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首句“笔底江山不露锋”,表达了诗人通过笔墨来描绘大自然
【注释】 鼋:指大龟。 趺:指碑座。 螭首:指龙首。 重玄:《周易》卦辞中的“复”字,意为反复、循环。这里用来形容事物往复无常。 沦落:沦落为,沦为。 蛟龙:传说中一种能变化成龙的鱼类,这里比喻有才能的人。 皇象:指晋朝书法家王羲之,以书法著称。 老僧:这里指作者自己。空:虚空、虚无。 赤乌年:指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在位时期,公元239年至公元252年,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时期。 赏析:
诗句: ``` 赵子昂马图, 王孙曾骑天厩驎。 曹霸只今哪复得? 丹青剥落泪沾巾。 ``` 译文: 赵子昂的《人马图》描绘了王孙曾经骑过的场景。如今的曹霸还能画出那样的马图吗?这幅画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但依然让人感动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