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原德)
【注释】 “初霜将授衣”:指深秋初霜,人们开始穿起衣服。 “木叶飘秋岭”:树叶已落,秋风萧瑟。 “行吟未能休”:在野外徘徊吟诗。 “白衣送酒来”:用白衣送酒来劝饮。 “蒯氏亦何人”:姓蒯的人家又算得什么? “作诗名隽永”:写诗名气很长久。 “其于圣贤乐”:对于圣贤的快乐。 “茫然如捕影”:茫然无所知。 “鄙哉战国术”:鄙视战国时纵横家的学说。 “胸中何扰攘”,《庄子·逍遥游》说:“若夫乘天地之正
人性讵可昧,我欲充四端。 改过在无吝,见善当自迁。 譬彼幽谷鸟,飞上乔木颠。 所以古之人,黾勉各加餐。 就兹林下乐,永绝尘世缘。 富贵非吾愿,聊赋归来篇。 注释:人性岂能不光明正大呢?我想充实这“四端”,即仁、义、礼、智等美德。改过应该毫不吝啬,见善应当主动追求。就像那在幽谷之中的鸟儿,飞到高大的树木上面。所以古代的人们,都勤勉努力地生活着,各自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在这里,我找到了乐趣
和陶诗咏二疏 二疏昔见机,解绶同归去。 当时富贵者,讵识归田趣。 譬之凤凰乌,千仞见高举。 纷纷道傍人,叹息两贤傅。 能以仁为宅,复以义为路。 赐金亦云多,君储两深顾。 明此代谢理,匪为邀声誉。 行行适桑梓,去去远尘务。 生理不足论,延宾畅情素。 知止斯无殆,明哲当早悟。 幸有旧田庐,非无子孙虑。 后人继高躅,贤名亦同著。 译文: 二疏(指东汉的董仲舒和刘向)当初看到时机成熟时辞去官职
诗句释义: 1. 群凶窃汉鼎,炎运迄将终。 — 此句表达了国家面临危机,权臣篡位,汉朝的江山岌岌可危。"群凶"指的是那些心怀不轨、觊觎权力的人。"窃汉鼎"比喻他们夺取了国家的重器,即政权。"炎运迄将终"则意味着这样的乱局将导致国家走向衰败,如同火势将要结束一样。 2. 乘舆西播迁,纷然起兵戎。 — "乘舆"是古代帝王所乘坐的车,这里指代皇帝。"西播迁"指的是皇帝离开都城向西迁徙
和陶诗儗古九首其一 雨后朝气清新,登高览八荒 李贤(原德)创作《和陶诗儗古九首其一》时身处明代,通过与古代诗人陶渊明的对比,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与志向。在这首诗中,诗人以“雨余朝气清”为开篇,描绘出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随后引出了对登高览望、追求高远理想的愿望。接着,他以“安得如季路”表达自己渴望有像孔子的弟子子路一样勇敢坚定的朋友,一起追求学问和道德的理想。 诗人还表达了对于去夫子堂的向往
晓庭宿雨收,安坐养天和。 有怀未能已,悠然发浩歌。 古来贤达士,寂寂何其多。 商也乐圣道,心犹蔽纷华。 邈乎千载下,颓然将奈何。 译文: 清晨的云彩消散了夜雨带来的阴霾,我安详地坐在庭院中,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内心充满感慨,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于是悠然唱出了心中的浩歌。自古以来,那些贤能的人很多,但他们大多默默无闻,很少有人能够像孔子一样,被后世铭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这是一首拟古之作,“拟古九首其一”是题目,作者以陶渊明自比,抒发其志趣和感慨。“作诗陶吾情”,诗人在诗坛以陶为友,倾心效仿他那种清高闲逸的情趣;“岂谓观风采”,诗人认为陶渊明的高风亮节,令人景仰,但并非仅是观察他的风采而已;“所以句工拙,吟罢不复改”,诗人虽然模仿陶渊明,却并不完全效法,因为陶诗句虽拙朴而意境高远,读后让人余韵悠长(或:诗人虽然模仿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沧洲(今江苏扬州一带)的隐逸生活,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清高人格的追求和对世俗的鄙弃。全诗以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图画,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然、超脱尘世的思想感情。 首联“郢中白雪调”,郢中是地名,即今湖北江陵。郢中素有歌舞之乡的声誉。这里用“白雪”比喻歌声优美动听。梁为古国名,战国时属楚国,故称楚声。“歌声动梁尘”,意思是说歌声嘹亮,足以使尘埃都振动起来。
注释: 南方有玄鸟,隆冬穴丘隅。 南方的燕子,在寒冬里在低洼处筑巢。 春社甫云过,双翼仍北舒。 春天刚刚过去,燕子的翅膀仍然向北舒展。 所之有定向,翩翩入旧庐。 它们总是朝着某个方向飞行,欢快地进入旧家。 但恐去岁巢,损坏不可居。 担心去年的巢已经破损,不能再居住了。 孤村朝雨歇,衔泥遍春芜。 清晨的小雨停歇了,嘴里叼着泥土,把春天的原野都染绿了。 殷勤在育子,返报当何如。 它们勤奋地养育雏鸟
【注释】 吾:指诗人自己。非公子荆:不是公子的荆(即陶渊明)。为室亦苟完:做屋也是随便凑齐罢了。时复醉浊醪,无暇整巾冠:有时也喝点浊酒,来不及整理衣冠。箪瓢颇云乐,我心欲希颜:箪瓢(用竹篾编成的篮子和葫芦做的容器)里盛满了食物,心里很快乐;我向往颜回那样清贫的生活。白雪任来往,世好非所关:白雪(《阳春白雪》或《梅花落》)随意在门前来往,世俗的喜好与我的志趣无关。玩兹东篱花,清兴发毫端。怀哉太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