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原德)
【解析】 本诗为一首五言古诗,是作者与友人论及陶渊明的一首诗。首句“祖含辅刘”,是说祖逖辅助晋朝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第二句“风虎云龙”,比喻祖逖像风中的猛虎、云中的神龙一样威猛。第三句“山河带砺”出自《过秦论》,意思是祖逖所到之处,都有大河大山,有磨刀石(带砺),都表示出他功高震主,有割据称雄的野心。第四句“懋昭厥功”意为发扬光大他的功绩。第五句“曰文而景”,意思是说祖逖的文章和景行都照耀了天下
【解析】 “吾何为始”:我为什么要开始做这件事呢?“伟哉武昌”,武昌,地名。指陶渊明的故乡。“遗泽千里”,指他的恩德和功绩流传千里。“皇考继之”,我的父亲继承了他。“载安其止”,他能够安居乐业。“仕路有声”:做官的道路有声望。“闻过则喜”,有了过失就高兴。 【答案】 译文:世上有杰出的人物,我为什么开始这样做呢?武昌(陶渊明的故乡)有贤德,遗留下来的恩德和功绩流传千里。 父亲继承了它
【注释】 ①“今宵”二句:今夜的风月美景,与你平分。子:你。 ②“我有”二句:我有美酒,欢乐自得,交欣同乐。旨酒:指好酒。 ③“孰云”二句:谁说郢人的歌,能遏止行云飞去?郢歌:相传战国时楚国人宋玉作《高唐赋》,楚襄王游于高唐之馆,梦与神女遇合,遂为《高唐赋》以讽喻君王,其声甚凄怆,闻者莫不悲伤感动,以为天乐也。后因以“郢歌”代称楚地歌曲。遏:阻。 ④“古人”二句:古人的美妙,今则不闻。今则:即今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下面是对每句诗的解释,然后给出了注释、译文和赏析: 1. 诗句解释与译文: - "力田乃丰" —— 努力耕种才能收获丰富。 - "不勤则匮" —— 不勤奋就会导致匮乏。 - "舍此为生" —— 除了种地以外没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 "衣食何冀" —— 靠什么来维持生活。 - "譬之学奕,而思鸿至" —— 比喻学习下棋的人想要得到好结果。 - "俯仰之间,求无斯愧"
【注释】 和陶诗命子:这是一首表达作者对儿子的期许和期望的诗。"惟纵"指的是周宣王,他灭掉了殷商,建立了秦朝,取代了西周;"乃代周"表示秦朝取代了周朝。"历世隐德,贲于林丘"意思是说在周宣王的统治下,虽然历经乱世,但仍然保持着高尚的德行,为百姓造福。"龙颜奋立"指的是周宣王的容貌威猛,"乃止毒流"则是指他的威严制止了暴政。"伟哉司马"是称赞这位司马,他能够破敌封侯,成就大业。 【赏析】
【注释】: 1. 厥初我祖:我的祖先。厥,同“其”,代词,其。 2. 始侯于唐:最初在唐国被封侯。 3. 升为天子:后来成为天子。 4. 四表辉光:四方都有光辉照耀。 5. 豢龙陶丘:驯养龙的地方在陶丘。 6. 历夏迨商:经过了夏季和商朝。 7. 因而姓之:于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8. 千载其昌:历经千年的兴盛。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的先祖从被封侯到成为天子的经历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然后回归诗歌,根据各种诗歌的表达方式认真审题,逐一进行观审、品析,最后再对诗歌进行简洁的评析。此题要求“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这是对诗歌内容的考查,所以要先读懂诗歌,然后根据诗句中的关键词来回答注释内容;此题要求“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注释】 旦旦:日日,每天。隰(xí):低湿地。陆(lù):高平地。零雨:细雨。淑气:美好的风。布谷:布谷鸟的叫声,即催耕的鸟声。千耦:成对的男女农民劳动组合,耦是农具。归宿:归家。 【译文】 天天要服劳役,载着车子走隰地, 雨后收工,天气又晴朗和煦。 布谷鸟叫,催人赶快去耕作, 太阳落山了,也顾不得回家休息。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乡里当差时所见所闻,生动地表现了当时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
注释: 1. 惟农之业,可以恒久。 译文:只有农业这个行业是长久不变的。 赏析:诗人以“惟农”开篇,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劝勉农民,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 2. 贤者避世,亦惟耕耦。 译文:贤人避世隐居,仍然从事农耕。 赏析:这里诗人表达了对贤者的赞美和敬仰,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的尊重和热爱。 3. 嗟尔士女,尽力南亩。 译文:可怜你们这些士人女儿,努力耕种南边的田地。 赏析
注释: - 舜有五臣,莫贤于稷。 译文:舜帝有五贤臣,没有谁比后稷更为贤能。 赏析:此句表明后稷是五贤臣之一,其贤能仅次于舜帝。 - 躬稼既勤,庶类乃殖。 译文:亲自耕作非常勤奋,百姓就繁衍昌盛。 赏析:此句表达出后稷通过亲自劳作,带动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得人民得以繁衍生息。 - 启我后人,服田力穑。 译文:启发我们后人,要努力耕种。 赏析:此句说明后稷通过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