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于汴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写于元代。作者刘冲倩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画上的景致,表达自己对先祖的追忆和敬仰。首二句“主器遵而祖”是说:我遵循着先祖的意愿;“荆花好振先”是说:荆树花朵美丽,可以振奋先祖的英灵。“彝伦天叙就”,“彝伦”是指封建伦理道德;“天叙”是上天安排的意思。意思是:先祖的美德,就像天经地义一样被安排好了,人们遵循着这种美德。第三句“而祖即而天”,是说:先祖的精神就会降临到人间来
``` 积风风乃厚,强信终成疑。 相逢才半面,便道遇钟期。 (1.) 诗句释义: - “积风风乃厚” - 描述了经过长时间积累的风,变得更加深厚。 - “强信终成疑” - 尽管有强烈的信心,最终却变成了疑虑。 - “相逢才半面” - 形容与某人见面的次数很少,只有一面之缘。 - “便道遇钟期” - 用“钟期”来比喻,表示即使只是一面之缘,也似乎遇到了非常珍贵的人或事物。 (2.) 译文:
【注释】 省躬:反省。 煎:煎熬,痛苦。 通来:指整个身体。 寸血:《易经·系辞下》:“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里指生命。 浮沤:“浮沤”,水面上漂浮的泡沫。 【赏析】 这是一首写自己病中苦痛的诗。诗人以“煎”字自喻,表现了病中的苦楚。 首联两句,写自己的痛苦。“朝暮相煎急”,意思是说,一天到晚,日夜煎熬,痛苦难忍。 颔联两句,写自己的苦难。“谁人会个休”,意思是说
注释: 1. 土坼田分畛,冰消水共池。 - “土坼田分”指的是土地分裂成小块,田地被分割开来;“冰消水共池”指的是冰冻融化后,水流汇入池塘。这里比喻世事变化无常,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之中。 2. 怪来关切甚,原未隔毫丝。 - “关切甚”表示非常关心、在意;“原未隔毫丝”则是指原本没有隔阂的细微差别。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邹南皋先生寄示三诗的情感,认为邹南皋先生对他的关心和关注是深切的
【注释】 点检从前事:检查以前的事情。 感应如桴鼓:桴鼓,古代击鼓以通军情。这里比喻感应迅速。 勿云方寸幽:天公,指上天或神灵。方寸,心。幽,深,暗。 天公于此睹:此,指省躬诗。睹,看见。 【赏析】 此为《省躬诗》的首句。作者在这首诗中,借省躬诗来表达自己对天地鬼神的敬畏之情。 “点检从前事,感应如桴鼓。”诗人通过回顾以前的往事,发现它们都与天地、鬼神息息相关。这种感受如同敲击鼓声一样迅速而强烈
【注释】 省躬:反省自己。常凭:经常依靠,比喻经常检查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未发:未发生,尚未表现出来。好令:使。直如弦:形容正直。忽忽:恍恍惚惚,迷糊的样子。初念:初次想到的或刚刚产生的念头。照照:指清醒的样子。却惺然:又感到清醒。 【赏析】 这首诗写“反省”的情境。诗人说:“常凭未发天”,“未发天”是说“天未发”,即天还没有发威;“好令直如弦”,意思是说“好让正直如同琴弦一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解析】 此诗是一首五言绝句。首两句“饱食卧北窗,多少恩难补。”写征人、农夫的生活艰辛。诗人以饱食而卧的征人和辛勤耕作的农夫作比兴,抒发了对国事的忧虑之情。 “饱食卧北窗”中“饱食”指征人在战场上吃够了苦头后,又回到家乡,享受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卧北窗”表明了征人内心的满足与安逸。“多少恩难补”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痛心疾首,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乱中百姓所受苦难的同情。 “征人捍边陲,农夫劳畎亩”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题考核理解诗句含义,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后根据注释提示,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利荣无冀想”,意思是说,在仕途中,我从不谋取私利,也从不幻想侥幸而得。“推挽绝偏私”,意思是说,在仕途中,我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偏私任何个人。“杳杳高风在”,意思是说,我虽然不求功名富贵
【注释】 莫视圣者高:不要以圣者为标准去衡量自己。 自高更局促:自己把自己看得很高,反而显得局促不安。 暑葛寒以绵:用夏天的葛麻织成的布做夏天的衣服,冬天则用它来做成棉衣取暖。比喻勤劳俭朴的人,能适应季节的变化,生活节俭。 人人赞化育:人人都赞扬他的教化和养育。 【赏析】 《省躬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全诗八句,前四句写人,后四句写物,意在说明一个道理:做人做事都要谦虚谨慎
【注释】: 乡愿万寻坑,白头跳不出。——乡里的人被世人称为“乡愿”,他们自甘堕落,万丈深渊也难以跳出,形容人因贪图名利而不择手段,终将自取灭亡。 图个世人称,年年囚鬼窟。——为了博得众人的称誉,每年都被关在阴森的鬼窟之中。形容人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而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乡里的人被世人称为“乡愿”,他们自甘堕落,万丈深渊也难以跳出,以及为了博得众人的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