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于汴
诗句原文: 七尺身躯一粒沙,年来病竖苦相加。 吾将一笑攀明月,白玉京中别有家。 注释: - 七尺身躯一粒沙:形容自己身体瘦小如同沙粒一般。 - 病竖:长期的疾病,使身体变得虚弱。 - 笑:这里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 白玉京中别有家:白玉京是指月亮上的宫殿,比喻高洁的理想境界。 赏析: 曹于汴在这首诗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内心世界
诗句:楚弱刘强东逝波,铜山金谷总消磨。 译文:楚国衰败而汉朝强盛,就像东逝的波涛一般,铜山金谷都化为尘土。 注释:“楚弱刘强”指的是楚国的衰落与汉朝的强大;“东逝波”比喻时光流逝;“铜山金谷”泛指财富与权力;“总消磨”意味着一切都在消蚀、消逝。 赏析:本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历史变迁的沧桑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兴衰和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通过对楚国和汉朝兴亡更替的描写
半生炊黍未全醒,羸体相看便不宁。 非是贪官非爱寿,个中不了为惺惺。 译文注释: 曹于汴(字自梁):明·曹于汴的诗作《题北园十五首其十二》。 半生炊黍未全醒,羸体相看便不宁。 半生:指一生。炊黍:煮黍米。未全醒:没有完全清醒。羸体:瘦弱的身体。相看:彼此相望。便不宁:便感到不安。 非是贪官非爱寿,个中不了为惺惺。 非是:不是因为。贪官:贪婪的官员。非爱寿:并不是因为爱长寿。个中:其中的原因。了
万里黄河一线流,茫茫大地水中沤。 非非是是莫相聒,一夜西风欲白头。 注释:在这首诗中,"万里黄河一线流"意味着黄河的流域非常宽广,像是一条连绵不断的线;"茫茫大地水中沤"则形象地描绘了整个大地被水覆盖的景象。这两句诗通过黄河与大地上水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非非是是莫相聒"表达了诗人对纷扰世事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一夜西风欲白头"则是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岁月流逝的感慨
《题北园十五首》其十一 曹于汴,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他进士及第,以淮安推官征授刑科左给事中。他的诗词作品,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题北园十五首·其十一》的诗意与译文,通过曹于汴的细腻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陇头小坐说当年,逐牧随农过绿阡。”“陇头”指的是陇头山,这里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自然的宁静
以下是对《题北园十五首 其八》的逐句解释: 1. 石桥桥畔濯沧浪:描述了一座石桥,桥边有一片宽广的水面,水波荡漾。这里的“濯沧浪”指的是洗去一身的疲劳和尘埃,象征着心灵的净化和宁静。 2. 高柳阴浓足午凉:描绘了高大的柳树形成的浓荫下,中午时分带来的凉爽。这里的“足午凉”表达了一种舒适和宁静的感觉,仿佛是自然给予人们的恩赐。 3. 野老班荆情共适:展现了一群老者聚在一起,共享着简单的乐趣
【注释】 累累:重叠。指高耸的坟墓。 高冢:指高高的坟山。 古碣(jié):石质碑刻,多刻有文字、图画等。 苔封:长满了苔藓。 银珰(dāng):指镶嵌在玉饰、首饰上的金属或宝石。此指玉制的装饰物。 拜:通“矅”,用头撞地表示敬意的动作。 口为碑:以口代碑。比喻口头流传。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在北园题咏的五首诗之一。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墓地的观察,通过对墓地的描写
注释:昨夜狂风席卷万水,如同从三峡传来江涛声。那垂云隔断处应是神仙住所,飞入天门后气势更见豪放。 赏析:此诗描写了一幅夜宿北园时所见的长江景色,以风、江涛和天门三景为线索,抒发诗人对祖国河山无限热爱之情。首联写大风呼啸而至,声如万马奔腾;颔联写狂风过处,江水滔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颈联写风卷云动,天门洞开,江水奔腾,势不可当;尾联写风吹入天门后,气壮神豪,豪情万丈。全诗意境开阔
梦里分明玉帝旁,骑龙驾虎任翱翔。 回头世界些儿大,不是争蜗是怒螳。 注释:在梦中,我清楚地看到了站在玉帝旁边,骑着龙和虎自由翱翔。回头看看这个世界,虽然它很大,但那也只是蜗牛与螳臂之争而已。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梦境的诗,通过梦境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思考。诗人在梦中化身为玉帝旁的神仙,骑着龙和虎自由翱翔,象征着他超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然而,当他回首现实世界时
【注释】陌:田间小路。青山:指远处山峦。一腔热血:一股豪情壮志;一腔热血:充满激情与热望的情怀。青:绿色。欲:想要、打算。 【赏析】这是一首闲适的田园诗,写诗人在采药归来之后,躺在床头,眺望着远方的青山,心情舒畅,意气风发。但他又感到胸中的激情如烈火般燃烧,难以抑制,他渴望能向那些忙碌的人卖个闲散自在。全诗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他对官场生活厌倦和追求自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