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于汴
《南游八首其七》是明朝曹于汴的作品,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下面将逐句进行详细解读: 1. 诗句原文: 佛子金身三丈五,袒肩垂手观下去。 莫怪当年着眼高,等闲岂识群生苦。 2. 译文注释: - 佛子金身三丈五:形容佛像高大,有三丈五尺高。 - 袒肩垂手观下去:描绘了一个僧人或信徒虔诚地低头观察着佛像的场景。 - 莫怪当年着眼高:不要因为当年的眼界高而感到奇怪。 - 等闲岂识群生苦
十里郊原信步游,每逢嘉树且休休。 旌旗却忆长安道,潇洒终应此日优。 注释:在郊外宽广的平原上信步闲游,每当看到美丽的树木时便悠然自得。想起曾经在长安道路上飘扬的军旗,如今在这里依然洒脱自如。赏析:这是一首描写作者游览自然风光的诗。诗人用“十里郊原”和“每逢嘉树”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卷,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满足感
【注释】: 南游八首:唐代诗人王维以山水为题材,写景抒情的诗篇。南游八首,共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八首诗都是登临山川时所做,其中有些是作者在游览途中所作,有些则是到某一名山胜地之后所作的。 悬流百仞空中落:瀑布从高处落下,水声如万马奔腾,十分壮美。悬流百仞,形容瀑布落差很大。 山僧不见雪花飞:山中的僧人看不见飘飞的雪花,因为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 指点岩头说旱涸:山中的僧人指着岩石的顶端告诉作者
诗句解读 1. 鸢飞鱼跃 - 描述了鸢飞翔和鱼儿跃出水面的自然景象,寓意自由和活力。 2. 鸢鱼吟罢此心开 - 鸢鱼在水里畅游后,诗人的心境也随之开阔。 3. 色色如斯莫更猜 - 形容事物美好得无法用言语去猜测或表达。 4. 窗草驴鸣同意思 - 窗外的草和驴子鸣叫似乎有着共同的含义或目的。 5. 古人才是诵诗来 - 古代的贤人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译文 鸢鸟翱翔于天空中
注释: 千年华表草中埋,八百寿翁也去来。 抛却金环总一律,尽他二竖莫徘徊。 译文: 华表千年后草中埋,八百寿翁也已离去。 抛弃金环总一色,任凭那些小人不要徘徊。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作者以“华表千年后草中埋”为引子,借物抒怀。华表是古代宫门上用来标示时间、方向和警告的木柱,又称“表木”。《汉书·礼乐志》:“建章宫铜柱,皆刻篆文,曰:‘臣伏案献书。’”颜师古注:“汉宫殿前皆立华表
【注释】邸报:官府的文书。长安:指京城长安,即今西安市。纷拿:纷乱。飞霜堕雪:形容雪花纷纷飘落。天意:上天的旨意。自放花:任其自然开放。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的美景图。诗的前四句写冬天的景色。“邸报传来莫叹呀,长安从昔此纷拿”,邸报传来,长安已进入了冬季,但也不必叹息,因为自古以来,长安都是如此。这里用“邸报”一词,是说消息已经传来,说明战事平息,天下太平,不必再为战乱忧心
注释:春天过去,园中的花已经凋谢,秋天即将到来,树枝上只剩下几片叶子。黄昏时分,我和花儿相对而泣,眼泪纵横交织在一起,如同泪水一般。 这世间的大事往往关系到我们的情思,所以只有清风和明月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心情和感受
【注释】: 南游八首 其五:此诗为李白的《南游八首》之第五,诗以咏叹神鬼之物而作。诗人通过“千丈”、“灵台”等意象,描绘出一种神秘、幽深的景象,并借此来表达诗人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深刻认识。 【赏析】: 此诗是李白《南游八首》中的第五篇,诗人以咏叹神鬼之物为主题,表达了他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感悟。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首句“千丈神妖系铁柱”
注释:河岸裂开,波浪疯狂地上涨,仿佛湖面被掀起,水花四溅。水位高涨,波涛汹涌,船只能勉强下沉又上升。中流受阻,力竭而波急,孔子的学说似乎要被推翻了。 赏析:此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写湖面的波澜壮阔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同时借景寓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之情。诗中通过对湖面景色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湖面的波澜壮阔,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不安
【注释】 ①南游:即《南游五首》。五柳先生:陶渊明。晋朝诗人,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他隐居在庐山下,以种田、读书为业,生活十分简朴。 ②天遣:天命。处士:隐士。高踪:高尚的志向。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南游庐山时所作。诗人先点出自己此行的动机,接着写庐山胜景,最后抒发自己对五柳先生的仰慕之情。全诗风格朴实无华,语言平易通俗。 “一溪绿水一林松”一句,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庐山的景色。“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