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于汴
《会堂和杨晋庵先生勉学诗七首·其一》是明代曹于汴的一首诗作。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详细释义: - 诗句解读: 1. “此道何时不大明”:“此道”指的是儒学之道或学问之道,“大明”意味着清晰明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深刻理解,认为在学问的道路上,总是应该追求清晰和明白。 2. “青霄无奈片云生”:这里的“青霄”通常指代高远、清净的天空,而“片云生”则表示即使是一片小小的云朵也能遮挡住阳光
注释: 1. 草有千般花万丛,形形色色也难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草丛中有各种各样的花朵,形态各异,难以区分。 2. 负心唾面都由彼,不向人间竞楚弓。这里的“负心”指的是背叛,而“唾面都由彼”则是说别人对自己的背叛行为,自己并不去反击。最后一句话“不向人间竞楚弓”,则是指不与别人争夺楚地的弓箭,比喻不与别人争夺利益或地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的美景画卷
在《南游八首》的第八首中,诗人以访仙台为引子,描绘了一幅寻仙问道的壮丽画面。诗中的访仙台巍峨挺立,仿佛能听到仙人们餐霞饮露的声音,但仙人终究未能留住,他们深入山中更深处,而诗人对此感到困惑。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超脱世俗束缚、追求精神自由和长生不老的向往。然而,诗中也隐含着对现实中无法实现这一理想的无奈与悲叹。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深深吸引了读者,让人不禁思考人生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注释】 庐山面目何为真,我来问取山头人。 ——庐山的面目是什么,我特地来问山中人。 山人住惯等平地,脉脉无言锄白云。 ——山民住惯了平地,默默地用锄头除云。 【赏析】 首句写庐山之高,“面目何为真”,即庐山之高,不是平常所见到的。次句写自己登临庐山,特来向当地居民询问庐山的真实面貌。“山人”二字,点出庐山居民的身分,他们久在山上,习惯于与山为伴,对山有很深的了解,因此,他们对于庐山的真实面目
注释: 南游八首 其四:这是诗人南游时写的第一首诗。 白鹿无踪古洞幽,仍然登绝岭豁双眸。 紫阳笑指条山曲,一样淙淙涌碧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名胜古迹时的感怀之作。诗人以“白鹿”为题,描绘了他在游览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内心的喜悦之情。 首句“白鹿无踪古洞幽”,诗人用白鹿比喻自己,形容自己如无踪的白鹿般自由自在。接着“仍登绝岭豁双眸”,表示尽管路途艰险,但诗人依然勇往直前
【注释】 浩浩:水波浩瀚。此宝:指天地间的“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至宝:最珍贵的宝贝。人不自保:人不能保护自己。贤:贤明的人。闵世愚:哀怜世上愚者。持钵效丐讨:拿着钵子乞讨。乞丐。堪叹悠悠子:可怜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悠悠,无所事事的样子。愒(qǐ):虚度时光。甘:乐意。枕璞以为石:把石头当枕头。比喻以石为枕可以长生不老。长饥羡一饱:永远吃不饱。一朝悟其真:忽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应悔悟不早
注释: 文殊台上只有明亮的月亮,水里传来石头的声音。 这番公案谁能解开,还是石头的声音是水声的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写南游八景中的第三景“文殊台上惟月明”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全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寓意丰富
【注释】 癸丑:宋孝宗淳熙八年,诗人在四川眉山任知州时所作。四隩:四面的边际。贵人堂:指达官贵人的府第。寒士谷:指贫困士人的居处。荒陬草:边远之地的草木。良畴谷:肥沃的土地。世眼:世俗的眼光。分析:分析、评论、评判。造物:自然。拘蹙:拘束。云霞:指天空的彩霞。禹服:指古代大禹治水后所穿的衣服。锦绣:形容美好的事物。乾坤:天地。辟幅:宽大的长袍。 【译文】 秋雨带来新凉意,一夜之间遍四方。
【注释】 茫茫:广阔无边。局局:每次。双歇手:指双方同时下棋。回首:回头,即回头看棋局。 【赏析】 这首诗是张祜对弈的诗,表现了他对棋艺的精深造诣。全诗用典贴切、含蓄,既写景又写人,既写情又写理,把对弈的情景和盘托出,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首句“今古大棋枰”,是写棋盘之大,古今皆在棋盘上。第二句“兴败输赢局外争”写棋盘之外,胜负已定。第三句“毕竟有时双歇手”
注释: - 癸丑村居杂诗六首其三:这是一首关于田园生活的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逐句翻译及赏析: 1. 林扃静无事,萱帏寿且康:树林深处安静无扰,家宅安宁健康长寿。 - “林扃”指森林或树林,象征远离尘嚣;“无事”表示没有纷扰和烦恼。“萱帷”指的是母亲的居室,“寿且康”意味着健康和长寿。整句话表达出诗人对自然和谐、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景。 2. 阿男得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