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于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篇的综合理解有较高的要求,涉及的知识面也较广,包括意象的含义、手法的应用、诗词曲的内容主旨等。做题时首先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判断。本题要求分析“圣人遂万生”的意思
【注释】: 良贾(jiǎ gǔ):好的商人,这里指善于经商的人。 虚殖:虚假的财富积累。 殖多更邃藏:积累很多但藏在深处,比喻不为人所知。 只缘:只是。 寸铢两:形容微小的东西。 囊箧日周章:每天为了这些小东西而奔波忙碌。 【赏析】: 这是一首写商人生活辛苦、劳累和忧虑的诗。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商人的生活来反映社会的黑暗现实。全诗语言质朴简练,形象生动鲜明,富有感染力
【释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责任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注释】:1.百炼不劲:经过多次锤炼的宝剑,依然锋利有力。2.大任阿谁举:重任需要有人承担。3.大道:指正确的道理或行为准则。4.众生众如许:指众多的人,与前文“大道”相对应。5.许:同“许”,肯定。6.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责任的看法。他认为,只有经过严格的锻炼和考验,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同时,他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注释】 省躬:反省。孟子善养气,此气即此理。 禀:受。 【译文】 孟子认为,善养的气是内在的修养。 人都有受气的本领,但理则高深难言。 【赏析】 《省躬诗》以“省躬”为题,表明作者在反思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标准。诗中通过孟子的话“善养气”,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而“此气即此理”一句则表明了孟子的“气”与“理”的关系,他认为人的修养就是对自身内在气质的培养和提升。 全诗语言简洁
【解析】 (1)“省躬”指反省自己的言行。这里指诗人在写作这首诗前,已经多次反复地审视、反省过自己。(2)“圣人时而言”意为:圣人有时才说些话。这里的“时”是“偶尔”的意思,与前面的“圣人”呼应。(3)“一发千钧弩”比喻言辞犀利,有千斤之力。(4)“含章缄不吐”意为:他(指作者)虽然口含珠玉,却不轻易吐露。 【赏析】 此诗以“省躬”为题,言其意旨在于反省自我,检讨行为,抒发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分析。“或计在一时,或计在一世”“或计在万年,经营应自异”两句是说:有的打算只在一时之内,有的打算则在一世之中;有的打算则在万年间进行经营,而自己的计划自然与别人不同。“或计在一时”“或计在一世”指的是人世之事,“或计在万年”指的是出世之想,“经营应自异”指自己独有一套想法和做法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鉴空水之止,纤尘不掩光”意思是:镜子里的水面静止不动了,连一点尘埃也没有。“人心尘无许”,意为人的心地没有污垢,“顿尔成昏茫”,意为一下子变得模糊不清。这四句大意是:人的内心没有污垢,像镜子一样洁净明亮(或:人的心灵像镜中的水一样清澈透明)。 【答案】 译文:人的内心没有污垢,像镜子一样洁净明亮(或:人的心灵像镜中的水一样清澈透明)。 赏析
【注释】宿爱:旧爱,即“宿仇”。断:断绝。营营:忙碌的样子。彼岸:指佛教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或佛教的修行境界,泛指理想的境界。 【赏析】 这首七绝诗写人生在世的矛盾心态。诗人以“宿爱”和“宿嗔”来概括人世间的恩怨情仇。这种恩怨情仇,往往纠缠不清,难以割断。“营营阶序间”,是说人们忙忙碌碌地奔波于尘世之间,为名、权、利而争斗不已。“何日登彼岸”,则表示自己渴望摆脱这种纷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境界。
释义: 虚怀纳贤,才能受益匪浅;真正有智慧的人,能从他人那里学到更多。 向别人学习,才能获得更多,才能真正达到不怒自威的境界。 注释: 1. 请益居其虚:虚指谦虚,请益即请教别人。居其虚意为保持谦虚的心态去向他人请教。 2. 受益居其愚:愚即愚昧,受益即从别人那里获得知识或帮助。 3. 请益而益至:请益是向别人请教,而通过请教可以让自己得到更多的收获。 4. 真能不怒无:真指真诚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全诗的内容理解透彻,再仔细阅读选项,逐句比对,看是否有需要改动的地方。 “我全而人毁,毁者当自怒”,这是说,我自己是完完整整的,别人却毁谤我,毁谤我的人应当自己感到愤怒。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别人毁谤我,是因为我自身有缺点,而不是别人的错。 “而我乃怒之,芸人忘其故”,意思是说我反而去激怒别人,而芸人(即别人)却忘记了他原来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