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于汴
这首诗是韩愈在唐朝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写的。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与宰相裴度的侄子裴延龄有矛盾。裴延龄想借题发挥,陷害韩愈,但韩愈巧妙应对,避免了被贬的厄运。因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裴延龄的不满和嘲讽。 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 1. 辟榖仙人踪迹杳,就烹国士血痕斑。 “辟榖仙人”指的是传说中的仙人,他们隐居深山,不问世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而“辟榖”在这里可能是指避开世俗纷争
【注释】 断梗飘飘:像断了的树枝那样飘荡不定。桥梓:指朝廷,这里泛指仕途。青眼(yǎn):用眼睛看人时斜着眼珠儿看。貂使:汉代称出使匈奴的人为“奉诏”,因以“貂使”代称奉旨出使的人。性天:本性、天性。袖藏辞绶草:比喻有才而不遇,怀才不遇。囊乏买山钱:比喻没有钱。丹心一片从来热:比喻忠心耿耿,赤胆忠心。忍过西山酌冷泉:形容忍受困苦,过着清贫的生活。 【赏析】 此诗为作者报应卢茂才桥梓而作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士庶雍雍佐郡时,七年一调不嫌迟。 - 解析:“士庶”指的是官员和平民。“雍雍佐郡时”意味着在治理地方的时候,官员和平民相处得很和谐。“七年一调”指的是每七年进行一次官职的调动。 - 译文:官员和平民相处得很和睦,每次调动都是七年一次,并不觉得慢。 2. 瘝官难补惟心折,落日相催尽泪垂。 - 解析:“瘝官”意为官职空缺。“补惟心折”表示因为官职空缺而感到心痛
【注释】 龙兴寺:位于今浙江杭州。 缧绁(léi xiè):监狱。 萧寺:指龙兴寺。 御制披观:皇帝亲自观看。 方:才。 萃皇祖:集中到皇帝那里。 殷忧:深切的忧虑。 百步:一百步。 衡门:古代士人家居之门,比喻隐居之所,后也用以指代隐居之地。 彰法纪:显示法令制度。答恩波:报答皇上恩德。 【赏析】 此诗是诗人为冯慕冈年兄写的第三首诗。全诗通过写友人从龙兴寺被拘禁四十日的情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意和赏析诗歌内容。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全诗的内容整体感知,理解诗词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和冯少墟先生勉学诗”是这首诗的标题,也是诗人自谦的话。“莫待赏春时”意为:不要等到欣赏春景的时候。“春色何缘过绿枝”,意思是:春天的景色怎么能越过嫩绿的树枝呢?“世路由来曾未险”意为:世间的道路从古至今从未有过艰险。“人情只是自生痴”意为
乙巳七月再游西园二首 遭逢亦已足,胡不笑颜酡。 杰士时连袂,逸情入放歌。 三生由命铸,四壁奈吾何。 强起加餐饭,萱堂双鬓皤。 【注释】 “乙巳”:即元符元年(1098年),苏轼此时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惠州,这是他第一次被贬,所以用“乙巳”来指代这一年。 “七月”:指七月七日的七夕节,古人认为牛郎织女在这一天相会。 “再游”:苏轼第二次游览西园,这次是在七月七日之后。 “遇逢”:指遇到,相逢。
【解析】 此诗是作者与朋友冯慕冈年兄在龙兴寺候逮时写的一组五言诗。第一首写寺院生活,第二首写友人的家室,第三首写自己的妻子。 译文:十椽草屋破旧生尘,外面不时传来索债人的喊声。有妾抱着孩子,两人都还很小,她丈夫赖嫂而不敢多皱眉头。千里之外寄来书信,也不让流泪,九秋披着葛衣,已忘记自己是谁。珍重缝纫针线,莫轻视这些针线活儿,病妻靠我而暂时没有牵挂。 赏析: “十椽草屋破生尘”一句,点明题旨
【注释】 杏坛:相传孔子曾设坛讲学,后以“杏坛”指代讲学之地。这里是说园亭里种的杏树,就像杏坛一样,有学问和修养。花前贶(kuàng)诗扇赋谢:在花开之前,诗人就写了一首《诗扇赋》来感谢园主人的花前赐赠。四首:指刘定余先生送给作者四首诗。 【译文】 什么地方没有杏树,哪里的园子没有杏花? 一时间成为圣人的足迹,千古以来是鲜艳夺目的奇葩。 满园烂漫如尼山,制府家芬芳如泗洙。 一行一行走来到西郭
刘定余先生园亭植杏以肖杏坛招饮花前贶诗扇赋谢四首 八九东蒙士,传灯只一仁。有怀窥孔室,着意认王春。生趣年年盛,天心的的真。此时无一酌,那不负东君。 译文: 我八岁的时候在东蒙读书,师从一位伟大的老师。这位老师的教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他教导我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关注社会民生,关心国家大事。他的教诲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真谛,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如今我已经长大,依然怀念那位伟大的老师
解析这首诗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即刘定余先生在园亭中种植杏树,并邀请宾客来赏花。之后,他收到了友人赠予的花扇诗作为谢意。接下来我们逐句进行解读: 1. 宴罢七人起:宴饮结束后,有七个宾客起身离开。这里的“七人”可能是指参加宴会的宾客或诗人的朋友。 2. 篮舆遍插枝:他们用篮子装载了杏树枝,准备带走。"篮舆"是一种古代的交通工具,这里指篮子和轿子。 3. 顿令鹾海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