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榖仙人踪迹杳,就烹国士血痕斑。
翔同孤凤真奇绝,泪洒千秋岂等闲。
谁向浮生能系日,未随腐草便开颜。
徘徊相羡尔能死,不死淮阴市井间。
这首诗是韩愈在唐朝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写的。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与宰相裴度的侄子裴延龄有矛盾。裴延龄想借题发挥,陷害韩愈,但韩愈巧妙应对,避免了被贬的厄运。因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裴延龄的不满和嘲讽。
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
辟榖仙人踪迹杳,就烹国士血痕斑。
“辟榖仙人”指的是传说中的仙人,他们隐居深山,不问世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而“辟榖”在这里可能是指避开世俗纷争,追求精神境界。
“踪迹杳”表示仙人行踪难以寻觅,如同烟雾般缥缈难寻。
“就烹国士血痕斑”则是说那些为国家效力、流血牺牲的将士们,他们的血痕已经斑斑可见。这里的“就烹”可能是指被处死或遭受屈辱。翔同孤凤真奇绝,泪洒千秋岂等闲。
“翔同孤凤”指孤独飞翔的凤凰,这里可能寓意着裴延龄像一只孤凤一样,独自高飞却无人知晓。
“奇绝”表示这种状态非常罕见,超凡脱俗。
“泪洒千秋”意味着这些忠臣的泪水洒落千古,感动了后人。而“岂等闲”则表示他们的牺牲并非寻常之事,值得我们铭记。谁向浮生能系日,未随腐草便开颜。
“谁向浮生”意指谁能在纷扰的世俗生活中保持清醒。
“能系日”比喻能够坚守原则,不被权势所动摇。
“未随腐草”则表示那些志士仁人不会屈服于腐败势力。
“开颜”意味着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徘徊相羡尔能死,不死淮阴市井间。
“徘徊相羡”表示人们对于裴延龄的羡慕之情。
“尔能死”指裴延龄虽然受到排挤,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
“不死淮阴市井间”则表示裴延龄的死亡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他不愿意屈从于权贵,最终选择以死明志。
赏析:
这首诗是韩愈对裴延龄的讽刺之作。通过对裴延龄的描绘,韩愈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嘲讽之情。诗中的“辟榖仙人踪迹杳”,“翔同孤凤真奇绝”等句子,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比喻,使得诗歌充满了艺术魅力。同时,韩愈还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将裴延龄比作孤凤,将那些忠臣比作血痕斑斑的将士,从而凸显出裴延龄的虚伪和无能。整首诗既展现了韩愈的文学才华,又体现了他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斗争的精神风貌。